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

高三下的國文課「血」實錄:從「雁門關外,蕭峰捨命退遼軍」談悲劇英雄

學測後,高三下
十位高中老師,有十一位聽到這六個字(?),會歎一口氣說:「唉,高三下,學生都不想上課」
憂國憂民的老師,還會語重心長的說:「是不是教育出了問題,我們怎麼教出一群只為分數唸書的學生呢」


高三下,我的皮也崩很緊。因為手上的班級是社會組,一週有八節國文課;除了國文課本的進度外,還有古典文學,現代散文,散文創作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等課程。(後面這些教材都是老師自編)
以及做了一個決定:不管是成是敗,我要盡量記錄下來,還要做AAR

恩,那我們就從翰林第六冊第六課〈雁門關外,蕭
峰捨命退遼軍〉開始吧



這一課在說什麼?
     
   (以下文字出自翰林課本的題解)     
本文節錄自天龍八部第五十回「教單于折箭 六軍辟易 奮英雄怒」,標題為編者自訂
天龍八部故事發生於北宋,書中人物紛繁,涉及當時的大理、遼、西夏、吐蕃等政權,場景壯闊,情節曲折。段譽、虛竹、蕭峯為此部小說之主角,透過三人交織的命運境遇,帶出與其他人物的恩怨情仇,刻劃人性的不同層面,發人深省。
故事主角蕭峯,身懷絕技,領導丐幫行俠仗義,乃武林中受人尊敬的豪傑。因被人揭露有契丹血統,又遭誣指殺害養父母與師父,而受到武林圍剿。歷經波折的蕭峯,在逼迫遼帝耶律洪基退兵後,隨即自盡以求忠義兩全,無私的大愛超越了褊狹的民族情結。本文聚焦於蕭峯與遼帝的互動,描寫戰爭場面逼真,氣氛凝重,人物動作鮮活靈動。結局出人意表,啟人深思。

備課時的心裡叨叨

民國98年,我當了實習老師。那時候,金庸是我和學生的共同語言;我一說金庸,台下的眼神就發光。
時光流轉,金庸漸漸成為上一代的名詞,學生仍然熟知這個名字,但名字已成空殼,金庸的江湖漸漸暗淡;只剩下在角落的幾個位置,仍存在著金庸的讀者


於是在備課時,我決定不談金庸小說,不做金庸小說裡的人物比較,歸納。甚至我也不講天龍八部(但用人物關係表介紹蕭峰以及其他主要人物間的關係)。

我談金庸這個人,還有他帶給我們這個時代關於江湖的夢:

我們那一代人的成長經歷是很奇特的。等我們稍微長大,開始自己思考,才發現原来老師和家長教我們的都是錯的。在我們最渴望人生知識的时候,卻最迷茫無助。我们還在懵懵懂懂的时候,遇到了金庸。金庸的武侠小说穿越了文化的荒漠和道德的墳場,為我們輸送來依然带着餘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食糧。從此,我们在心中記下来,有一個地方叫江湖。什麽是忠誠,什么是良知,什么是兄弟之間的情誼,當然,還有,什么是愛情的甘苦,這都是金庸教给我們的,是我們偷偷地打着手電筒在被窩里讀金庸的小說學來的。《江湖外史》

我談蕭峰這個人,以及由他延伸出來的一個主題「悲劇英雄」。
一、談悲劇英雄的素材:蕭峰、項羽、伊底帕斯
二、談悲劇英雄的目的:
(一)從同一個主題看中西方文學差異
(高三下不為考試而讀書時,我更想告訴學生純文學的知識)
(二)瞭解讀悲劇在我們人生中的意義
(絕不只是看到有人比我們產而暗爽或暗自慶幸這樣粗淺的認知而已)



課前教材準備及設計概念

設了這麼一個不是很日常生活的學習目標,能夠想像,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在講,學生很快就會進入昏沈狀況


於是我先把延伸要閱讀的篇章找好,問題設計好,再安排每個問題討論的次序,以及討論的方法(個人回答,小組寫小白板,大十字問答等等)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延伸閱讀篇章:伊底帕斯、《超級巨星:項羽》
問題討論


一、金庸為何要給蕭峰一個那麼「虐」的人生? 
二、讀悲劇時讀者的心理活動 → ( 讀悲劇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好處 )
() 帶來【         閱讀時的特殊感受              】→(     審美情感         )
(
) 對人類不公平的命運而感傷、恐懼的心理活動→(   生命共感    )(   敬畏感      )
() 對於【    面對無可辯駁的命運又不甘順從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】→(   生命力感      )

三、悲劇英雄和一般的悲劇有何不同
() 沒有人【     能使英雄死亡       】,除了【   他自己      
(
) 悲劇英雄【    被命運控制            】,面對【   無可改變     】的命運時,又不甘順從,作出【    抵抗        

四、悲劇的類型 (限於英雄的悲劇)
() 悲劇的核心問題是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         >          )
(
) 悲劇的核心問題是「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
() 悲劇的核心問題是 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獲得警世教訓)

五、悲劇的省思
從審美的角度,保持心理距離的角度看悲劇,能提升生命的層次。但網路上有所謂的「悲劇主角上癮症」。請你查詢相關資料後,說明什麼是悲劇主角上癮症

六、悲劇的創作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設計概念1:以填空格為主,申論為主
(1)因為高三下比較渙散,與其直接進入申論題,不如用填空格的方式,學生比較願意開始討論(因為覺得門檻比較低)。
(2)學生討論出來後,會很自然地把空格填上,不需要特別提醒


設計概念2:問題設計循序漸進
從文本→悲劇→悲劇英雄→省思→創作
設計概念3:用不同的方式討論出空格中的答案
包含大十字、小組討論、教師引導全班答題等。

我的AAR
好的部分:
(一)能夠讓學生從最粗淺的理解(讀悲劇只是為了能夠慶幸自己沒那麼衰),到能夠自行推論出,讀悲劇的意義在於喚起心裡的審美感,崇高感,敬畏感以及生命力感

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滿大的突破。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,我會犯下為了讚美學生,而接受他們不夠嚴謹的答案的缺失。導致學生認為討論課的收穫不大,或是隨便講都可以

能夠先質疑它們的看法,然後引導他們講出更高層的見解,才能讓討論課有意義,學生也才會接受老師經常在課堂上進行討論。

(二)能夠用適當的例子說明什麼是「生命共感」。我舉陳奕迅〈十年〉的最後一句歌詞:「才明白我的眼淚,不是為你而流,也為別人而流」說明有時候我們不只是為劇中人物哭泣,也是為全人類無奈又無悔的共同命運哭泣

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

(一)討論的學術性成分太濃,沒有設計適當的情境,導致學生的學習停留在認知以及技能的層次。

(二)最後的實作(悲劇創作)沒有設計引導步驟,導致學生說不想寫時,就妥協了~~~~(實作部分要想好引導模式和時間控制)


(三)有矛盾時應該在課前就處理好
上這課時我就知道太過學術的課程可能會發生的問題,可是我又很執著的希望能在高三最後的課程帶入文學理論,例如「悲劇」「審美」「陌生化」「文化符號」等等。

雖然這課花了很多時間在設計題目,但在課前就覺得反應不會太熱烈,然後還是硬上~~
(但後來在其他課程講陌生化,文化符號時,就處理得比較好了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