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

《塗鴉吧!用視覺模板翻轉人生》給我的思維洞見

語言一直都是學習的熱門主題。路上隨機抽問「你最想進行的三樣學習是什麼?」我們都不會意外聽到大家想學好「英文」、「日文」、「西班牙文」等等

為什麼想學語言?原因當然很多,我自己覺得學語言最大的收穫,就是它會為你打開一扇窗,讓你能多一個和人群、和世界交流的方式。


視覺表達是一種語言

這裡先說明我對視覺表達的定義:圖像 / 圖表 / 模板+文字

這一兩年對於用圖像、圖表做資料整理逐漸感興趣。一開始認為這就是筆記的延伸,它會比單純手寫文字更有記憶、吸睛的效果。

但很快我就推翻了自己的認知;視覺表達的記憶效果(對我而言)不會比抄寫文字好。基本上我現在想要背起來任何東西,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抄。(我曾經把我王邦雄的《中國哲學史》抄過一遍,我哲學史的底子絕對是因此建立的XD)
如果視覺表達是為了要吸睛,這個我認同——但我的美術非常一般,更重要的是我對於加強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毫無興趣

那麼就剩下最後一個了:視覺表達是為了整理。這我可以同意;那麼進一步要問的就是:整理給誰看呢?
如果整理給自己看,我覺得列點就很夠了。如果是整理給他人看,這就很有意思了,我整理給他人看的目的,是為了「溝通」吧?
學生透過把課文文字轉換成視覺表達,是為了跟老師溝通,讓老師知道「他看懂這篇課文了」;而我把課文變成視覺表達,是為了讓學生看見文本資訊間的關係。

學生用視覺表達呈現課文,以達到吸睛、整理的功效



在閱讀邱奕霖老師的《塗鴉吧!用視覺模板翻轉人生》這本書之前,我對於視覺表達的認知僅止於此:這是一種溝通的方法

這個觀念在這本書中也反覆的被提及。然而看完這本書,我卻獲得一個更大的洞見:視覺表達是一種語言

用「洞見」稱呼這個認知是因為,這個認知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,指導我的行動,我將用學語言的方式,在生活中落實視覺表達。

我們學語言的一個原則,三種方式

一個原則
坊間不少兒童美語教學,強調的都是「浸潤式」教學。身為母親的我對這個詞非常買單。如果我們展開類比聯想,將學習「視覺表達」視為學習一門語言,那麼浸潤式的視覺表達,給我的第一個提醒就是:每天都要用

怎麼每天用呢?我本來也無解,因為我都是心血來潮才用。但是奕霖老師在書裡提供一個非常方便的判斷原則:文字超過兩行就試著用圖表解釋


學習英文的時候,我們必須背單字、懂文法以及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,對應到視覺表達,就是「圖像」、「架構」、「模板」


圖像VS單字

翻拍自書本













學習英文時,單字量必要的但又不是那麼必要的,我覺得很像進行視覺表達時的圖像。不需要很會畫畫,但可以試著掌握幾個畫畫原則,例如人的表情、各種框架等等。我最喜歡的是九宮格發想,例如,給你「教室」這個詞,你要怎麼畫


框架VS文法

文法可以幫助我們把語言說得更好,我覺得這有點類似視覺表達中的框架。有了框架,我們就能把視覺表達更清楚呈現;當然我喜歡框架的程度超過文法不少,在書中,奕霖老師介紹最常用的六個表達框架,非常精彩實用

六大圖解框架 (我會一邊看一邊自己試著練習)  /  視覺模板


模板VS溝通

學語言一開始溝通通常不會那麼順暢,一直要我們用到內化之後,才能自然而然的依據不同情境做出不同的溝通;這很像是一開始我們會傾向試著用老師提供的模板進行視覺表達,然後慢慢依據自己的需求,長出不同的模板。書裡有制式模板把手把手的教學,也有自己做模板底層原則的說明,非常實用

一張圖總結上述文字


    

2022年1月26日 星期三

贏一場內在之戰

不知道大家是否經歷過一種狀態:覺得應該和他人共同完成一件事,心裡也有這個意願,但卻一直不知道怎麼跟「他人」開口。

即使「他人」可能經常跟我們見面,經常有互動,我們還是會在心裡出現一百個被拒絕,被句號的場景,以至於覺得提出邀約(需求)好難好難
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。除非是非常親密的關係,不然我對任何的「他人」都很難提出要求和邀約。誇張一點的說,我連要求學生寫作業都會經過各種內心戲(我好弱XD)




贏一場內在之戰:區分事實與:區分事實與假設
最近剛好在學古典的「超級個體」,裡面有個概念很受用:「區分事實和假設」。大部分的時候,我們都用一個錯誤的假設輸掉內在的鬥爭,內心的限制遠遠比外在的限制更大
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?
古典在文章進一步提到:當你遇到困境的時候,一定問自己一個區分的問題,這是假設,還是事實?
是的,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法,對我而言卻很管用。
兩個故事

我是個很不喜歡在規定的課程之外,額外要求學生的人,倒也不是說我覺得學生可以有自己的自主權,根本的原因就是:即使我覺得我的計劃很棒,我也想邀請他們跟我一起實驗——但我就是覺得會被拒絕
#現在我知道這是一個假設 復刻你的國寫作文
我現在有兩個實驗中的計畫,一個是「請高三的學生把他們在考場上的國寫作文再寫一次」,這個方法是從淑芬老師那學來的,目的是建立學生寫作內容和得分得關聯的資料庫。但我一直「假設」學生不會想寫
科學的假設,我們努力驗證它為真;但是心理學上的假設,我努力驗證它只是心魔。
於是我做了表單,詢問學生願不願意把國寫再寫一次。在我的假設中,學生只會有極少數答應,更多的學生可能連表單都不會回。
不過出乎我意料,大家滿踴躍的耶。(好孩子)
一起來讀《正常人》 另一個計畫是帶高二的學生讀一本暢銷小說《正常人》。(因為我要從這本小說導入文學理論),原本「假設」高二的學生會抱怨有寒假作業(因為我們每日都有任務),或是抱怨這和考試無關(這是加深加廣),不過他們繳交每日任務的狀況很好,更有學生說他還自己去查這本小說的相關資訊。
是的,打贏自己的內心(不是那種暴力傷害自己的打),確實能幫助我全力以赴突破外在限制。

一個生活體驗

同樣的道理,我今天去上瑜珈課的時候,老師讓我們做了一些我很陌生的動作。老師一直跟我說:「你可以」,可是我的手死死抓著掛布不放~~緊張的情緒過後,連我都意識到自己的身體能力是可以做到老師要求的動作,我只是「假設」自己做不到。有了這的意識,我可以把緊繃的身體放鬆,把手離開掛布(這樣我才能繼續往上轉),有了我很喜歡的照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