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

和好的藝術:面對新課綱白話文,我的入門學習單

高中國文108新課綱中,國文課本的白話選文,不但數量增加,各家出版社在素材方面也嘗試展現不同的選文眼光。

以龍騰高中國文課本第四冊而言,新增加的篇幅包含〈尋找部落〉、〈和好的藝術〉、〈池上日記〉等,配合萬年不敗款〈第九味〉、〈戰士乾杯〉,可以看出出版社企圖想讓文本和題材都更加多元的用心,這部分我還滿喜歡的。

然而,如何上新的白話文本,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:每次段考的時間都非常緊湊,能分給白話文的時間其實很少(我都兩節課以內結束它)——除了「讓同學自己看」,「用出版社的學習單」(會超過兩節課)——我們都希望創造出更好的選擇;我給自己的設定是「盡可能整理出一套模組,可以按照這個形式上課」


三個模組

這一輪的嘗試,我把課程拆分為三個模組,分別是:

(一)重要形音義整理
(二)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
(三)延伸思考(情意)

接著我們就用《和好的藝術》來做說明;關於本課的作者和題解資料如下:

本文選自《靈魂的場所: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》,透過日本長崎和平祈念館、德國柏林和解教堂,探討和平紀念空間的設計與人文意義,述說和好的深意,以及寬恕釋懷的重要。作者研究空間與環境議題,認為建築對人類心靈有很大的影響,又鑑於現今資訊發達,大家急切地製造訊息、連結社群,內心常是浮動焦躁。 
作者因而引導讀者欣賞孤獨寂靜的建築美學,以沉澱自我,找回心靈的平靜。本文為一篇知性散文,列舉數個具代表性的和平紀念空間,娓娓細說其中的人文意蘊,文字真誠懇切,深具國際視野。作者強調和好須從自己做起,擴及與他人、上天和好,期許以愛和饒恕面對未來,富有自我省察的積極意義,也展現開闊的胸懷。

 

重要形音義整理

首先我們要先解決這一課的生難字詞,專有名詞。


絕大部分的高中生都能大致看懂文章在說什麼,可是大致看得懂不代表能夠興起探究討論的興味。加入基本的形音義可以增加學生駐足文本的時間(不宜過多)。

以這頁的形音義來說,「空間敘事能力」是最重要的名詞,我們就可以在「空間敘事能力」多做一些說明與舉例。

空間敘事能力,就像是設計師藉由設計建築設計,向參觀者表達特定意念——如同文學創作者藉由對文本的創作手法,向讀者傳達特定意念。

空間敘事的表現可以非常直白,例如我們看到玻璃牆幕的大樓,就會想到這是商業辦公大樓;看到紅色磚瓦的四層建築,就會直覺地認為這是學校;空間敘事的表現也可以深刻曲折,例如本文中的和平祈念館和和解教堂。

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

完成注釋及形音義補充後,第二個步驟就是「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」。
什麼是「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」?新課綱的高中國文強調「文本」,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表現特色,如果能掌握表現特色,一來在做閱讀分析時更容易掌握重點,二來,掌握重點之後,更容易轉換成寫作素材。
「思考框架」的概念則來自劉奕酉的《高產出的本事》,作者的原意是:將閱讀資料轉換成產出的時候,可以依據文章的特質以及適合產出的形式,對應到適合的表達框架(書中一共提供8種表達框架)

以下是我嘗試定義的「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」以及其適用時機:面對(非)文學性的新文本,能夠從其論述方式中,判斷所屬文本性質,並利用該文本的思考框架,產出重點。

這裡必須補充說明的是,有些文章兼具兩種以上的文本特質,或者是有兩種以上的解釋方法———這時候使用不同的思考框架,其實提供我們的是不同路徑的觀察文章的方法。
(例如:用「說明文」的角度看〈晚遊六橋待月記〉和用「記敘文」的角度來看,會讀出不同的感受)

這一課我把它定位為「記敘文本」,記敘文本的讀可以由「Why-What-How」組成
在What「用什麼方式表現」的部分,我請學生細讀文本,轉為圖像形式

延伸思考(情意)

高中國語文的教學,到底是要以語文表達與思辨為主,還是要以情意傳達為主?不同的側重取向也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設計。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,這幾年我對於語文表達與思辨的著重,遠遠勝於情意。
因為情意不易被測量,也難以有固定教學模組(我很期待有天自己能推翻自己這句話)情意更像是我們要傳達一個整合過的理念,想要讓接受者知道我們如何解讀這件事,它像是一個完整的包裹(我私心認為這適合程度很好的學生);但教學更像是能力建構與探究的過程。
可是我依然知道,文字之所以有力量,是因為它打動了我,或是給了我思辨的契機。

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到:「和平紀念空間如果只是一味地宣傳戰爭的殘酷與恐怖,經常會激起另一股的仇恨與憤怒」
這段文字之後,課本補充的資料之一,是關於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:
奧斯維辛集中營展示小孩的鞋子堆疊整個櫥窗,以及展示收容人被剔除頭髮堆積成山

上述判斷和舉例,很適合作為本課的思辨。

集中營的空間敘事,是有效的提醒我們人性的荒謬,還是引起恐懼與仇恨
(「四角辯論」問法:集中營的空間敘事,最後只會引起恐懼與仇恨)

對於這個問題,我有自己的答案。
105年的九歌散文獎,頒給房慧真《草莓與灰燼:加害者的日常》,文章的主題正是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。我到現在都記得自己讀完文章後久久不想說話的抑鬱,以及對人性能有多瘋狂更加警惕。

我覺得沈重的空間敘事,就好像小說中的悲劇。閱讀/參觀過程絕對不會愉快,但閱讀悲劇是為了讓我們對生命產生敬畏,閱讀沈重空間敘事,是否也是為了避免讓人類再次陷入那種狂妄的自大中?

當然,這是我的答案。教學上的思辨,真正的答案,要留給每個閱讀這個問題的人。

關於思考框架的想法

「思考框架」其實是我最想持續做的(在〈尋找部落〉〈池上日記〉我也都有設計思考框架)和課文大綱不同在於:思考框架的設計目的不是在呈現文章結構和段落大意,而是讓學生掌握該篇文本如何形成。

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示範如何「在被限制的時間內」拆解文章,整理脈絡,應當有助於學生在學測時更有效率的進行長文閱讀。

當然,這也是一種嘗試。和一課一圖表如何搭配運用,也是我自己有再多加琢磨的。趁著漫長暑假的最後一天,趕緊再發一篇文章。


1 則留言:

  1. 老師好!非常喜歡老師這種淺顯易懂的框架,希望老師也能分享池上日記的框架使用 謝謝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