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

和好的藝術:面對新課綱白話文,我的入門學習單

高中國文108新課綱中,國文課本的白話選文,不但數量增加,各家出版社在素材方面也嘗試展現不同的選文眼光。

以龍騰高中國文課本第四冊而言,新增加的篇幅包含〈尋找部落〉、〈和好的藝術〉、〈池上日記〉等,配合萬年不敗款〈第九味〉、〈戰士乾杯〉,可以看出出版社企圖想讓文本和題材都更加多元的用心,這部分我還滿喜歡的。

然而,如何上新的白話文本,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:每次段考的時間都非常緊湊,能分給白話文的時間其實很少(我都兩節課以內結束它)——除了「讓同學自己看」,「用出版社的學習單」(會超過兩節課)——我們都希望創造出更好的選擇;我給自己的設定是「盡可能整理出一套模組,可以按照這個形式上課」


三個模組

這一輪的嘗試,我把課程拆分為三個模組,分別是:

(一)重要形音義整理
(二)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
(三)延伸思考(情意)

接著我們就用《和好的藝術》來做說明;關於本課的作者和題解資料如下:

本文選自《靈魂的場所: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》,透過日本長崎和平祈念館、德國柏林和解教堂,探討和平紀念空間的設計與人文意義,述說和好的深意,以及寬恕釋懷的重要。作者研究空間與環境議題,認為建築對人類心靈有很大的影響,又鑑於現今資訊發達,大家急切地製造訊息、連結社群,內心常是浮動焦躁。 
作者因而引導讀者欣賞孤獨寂靜的建築美學,以沉澱自我,找回心靈的平靜。本文為一篇知性散文,列舉數個具代表性的和平紀念空間,娓娓細說其中的人文意蘊,文字真誠懇切,深具國際視野。作者強調和好須從自己做起,擴及與他人、上天和好,期許以愛和饒恕面對未來,富有自我省察的積極意義,也展現開闊的胸懷。

 

重要形音義整理

首先我們要先解決這一課的生難字詞,專有名詞。


絕大部分的高中生都能大致看懂文章在說什麼,可是大致看得懂不代表能夠興起探究討論的興味。加入基本的形音義可以增加學生駐足文本的時間(不宜過多)。

以這頁的形音義來說,「空間敘事能力」是最重要的名詞,我們就可以在「空間敘事能力」多做一些說明與舉例。

空間敘事能力,就像是設計師藉由設計建築設計,向參觀者表達特定意念——如同文學創作者藉由對文本的創作手法,向讀者傳達特定意念。

空間敘事的表現可以非常直白,例如我們看到玻璃牆幕的大樓,就會想到這是商業辦公大樓;看到紅色磚瓦的四層建築,就會直覺地認為這是學校;空間敘事的表現也可以深刻曲折,例如本文中的和平祈念館和和解教堂。

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

完成注釋及形音義補充後,第二個步驟就是「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」。
什麼是「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」?新課綱的高中國文強調「文本」,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表現特色,如果能掌握表現特色,一來在做閱讀分析時更容易掌握重點,二來,掌握重點之後,更容易轉換成寫作素材。
「思考框架」的概念則來自劉奕酉的《高產出的本事》,作者的原意是:將閱讀資料轉換成產出的時候,可以依據文章的特質以及適合產出的形式,對應到適合的表達框架(書中一共提供8種表達框架)

以下是我嘗試定義的「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」以及其適用時機:面對(非)文學性的新文本,能夠從其論述方式中,判斷所屬文本性質,並利用該文本的思考框架,產出重點。

這裡必須補充說明的是,有些文章兼具兩種以上的文本特質,或者是有兩種以上的解釋方法———這時候使用不同的思考框架,其實提供我們的是不同路徑的觀察文章的方法。
(例如:用「說明文」的角度看〈晚遊六橋待月記〉和用「記敘文」的角度來看,會讀出不同的感受)

這一課我把它定位為「記敘文本」,記敘文本的讀可以由「Why-What-How」組成
在What「用什麼方式表現」的部分,我請學生細讀文本,轉為圖像形式

延伸思考(情意)

高中國語文的教學,到底是要以語文表達與思辨為主,還是要以情意傳達為主?不同的側重取向也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設計。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,這幾年我對於語文表達與思辨的著重,遠遠勝於情意。
因為情意不易被測量,也難以有固定教學模組(我很期待有天自己能推翻自己這句話)情意更像是我們要傳達一個整合過的理念,想要讓接受者知道我們如何解讀這件事,它像是一個完整的包裹(我私心認為這適合程度很好的學生);但教學更像是能力建構與探究的過程。
可是我依然知道,文字之所以有力量,是因為它打動了我,或是給了我思辨的契機。

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到:「和平紀念空間如果只是一味地宣傳戰爭的殘酷與恐怖,經常會激起另一股的仇恨與憤怒」
這段文字之後,課本補充的資料之一,是關於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:
奧斯維辛集中營展示小孩的鞋子堆疊整個櫥窗,以及展示收容人被剔除頭髮堆積成山

上述判斷和舉例,很適合作為本課的思辨。

集中營的空間敘事,是有效的提醒我們人性的荒謬,還是引起恐懼與仇恨
(「四角辯論」問法:集中營的空間敘事,最後只會引起恐懼與仇恨)

對於這個問題,我有自己的答案。
105年的九歌散文獎,頒給房慧真《草莓與灰燼:加害者的日常》,文章的主題正是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。我到現在都記得自己讀完文章後久久不想說話的抑鬱,以及對人性能有多瘋狂更加警惕。

我覺得沈重的空間敘事,就好像小說中的悲劇。閱讀/參觀過程絕對不會愉快,但閱讀悲劇是為了讓我們對生命產生敬畏,閱讀沈重空間敘事,是否也是為了避免讓人類再次陷入那種狂妄的自大中?

當然,這是我的答案。教學上的思辨,真正的答案,要留給每個閱讀這個問題的人。

關於思考框架的想法

「思考框架」其實是我最想持續做的(在〈尋找部落〉〈池上日記〉我也都有設計思考框架)和課文大綱不同在於:思考框架的設計目的不是在呈現文章結構和段落大意,而是讓學生掌握該篇文本如何形成。

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示範如何「在被限制的時間內」拆解文章,整理脈絡,應當有助於學生在學測時更有效率的進行長文閱讀。

當然,這也是一種嘗試。和一課一圖表如何搭配運用,也是我自己有再多加琢磨的。趁著漫長暑假的最後一天,趕緊再發一篇文章。


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

讀書心得: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

 賈德・戴蒙的《槍炮、病菌與鋼鐵》是社會學的經典著作,對於「為何越過大洋殺戮、征服和滅絕的,不是美洲、非洲的土著,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」的叩問。提出擲地有聲的見解

也因此,掛上賈德・戴蒙推薦的書,就像鍍了一層金,讓人想不注意都難。這也是我購買全球經濟發展權威,傑佛瑞·薩克斯《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》的原因;賈德・戴蒙如此推薦:
由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撰寫的世界史,總結了過去七萬年來的歷史演變。買了這本書,可以扔掉你書櫃上數十本那些號稱專家寫的

(都寫到這份上了當然要買)

行文至此,我要先假設看到這一篇文章的人,都跟我一樣,不知道傑佛瑞・薩克斯是誰。看這本書之前,我確實google了作者,以下是作者的介紹(來源:天下文化)


早慧的天才型經濟學家,經濟學界的傳奇人物,當代發展經濟學的泰斗。二十八歲時即獲聘為哈佛終身職教授,是哈佛史上最年輕的經濟學教授之一,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、聯合國千禧年發展計畫特別顧問。

薩克斯具備深厚的人道關懷與強烈的使命感,貧窮問題與永續發展是他深切關注的經濟主題。

他至今已診斷過數十個經濟體,從而奠定他的崇高聲譽及地位,曾兩度獲選為《時代》(Times)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。(天下文化原文

一個充滿人道關懷的經濟學家,在麼看人類的發展史,又要從中得到什麼啟發,為我們帶來跨域的,大開腦洞的視野呢?

以下,我會先摘要本書最精彩的內容,接著從自己的理解,說明作者論述的點,如何拉成一條線,最終形成一個面

圖片來源:博客來



本書精華:七個全球化時代與教誨

本書涵蓋的時間軸極長,起自舊石器時代,綿延至今。作者以「全球化」的視角(人類跨出舊有活動範圍,和其他區域互動),將其分為七個時代。作者對每個時代的狀況進行描述,並在每個時代的最後一個章節,以「XX時代的一些教誨」收攏

「XX時代的一些教誨」是本書中讓我最驚豔的單元;如果說歷史最大的意義是在於鑑往知來,那拼搏的就是每個人看待歷史的視角,不同的視野,鑑識出的教誨自然判若雲泥——而作者的視野極具參考價值。

舊時代時代的一些教誨
1.早期的社會很有可能是平等性的,而非階級式的。相互戰爭的群體之間會爆發戰爭,但合作模式遍及狩獵採集及部落之間(原因(1)合作具有相當優點 (2)部落成員能以武器反抗領袖,因此領袖必須透過實力和影響力取得地位)

2.人類的本性就是有能力造成大規模巨變(並非因為現代會和資本主義才開始),即使是狩獵採集者都有能力製造大規模的環境劇變,同時進一步造成自身災禍。

3.環境永續與各文化之間的和平共處,可能並非深埋與我們的天性之中

新石器時代的一些教誨:
1.運氣很重要。在許多遠古語言中,「快樂」一詞常常等同於「運氣」
2.運氣=對的時間處在對的位置 (幸運緯度)

馬背時代的一些教誨
1.馬的馴化帶來大帝國的產生
2.第一個帝國:新亞述帝國
3.三項技術突破:馬的馴化,發展書寫系統,軍事突破

古典時代的一些教誨
1.幸運緯度帶來四大文明
2.跨國治理廣袤大地的潛力已經實現。歐盟就是試圖以「羅馬和平」的規模治理歐洲

海洋時代的一些教誨
1.海洋時代孕育全球資本主義,海洋以外的世界成了霸佔的目標
2.全球貿易可刺激專門化,提高生產力,生產力持續擴張的結果是創造出一種政治力量——全球超級強權,也就是俗稱霸權(英國)

工業時代的一些教誨
1.史上第一次技術進展又快又廣。一開始獲利集中在一小群人,多數地區人民仍然一貧如洗
2.英國成為第一個超級強權:傳播議會民主,英語,全球商業機構
3.二戰後,美國成為全球霸主。殖民地獨立後,開始發展成長
4.世界面臨的挑戰:
(1)繼續經濟收斂的過程 
  (2) 解決各國在地緣政治上重新洗牌且越演越烈的不平等(衝突的風險)
(3)日益急迫的環境危機 
(4)經濟的更加不平等

數位時代的一些教誨
1.石器時代的情緒、中世紀的制度、神一般的科技
2.科技守住終結貧窮的承諾,卻也使經濟不平更加加劇
3.永續發展是未來全球一致認同的發展目標

永續發展
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經濟繁榮,社會包容、環境永續)
1.在系統化的情況中合理推測未來走向
2.建立共識是一條艱辛的路
3.社會民主精神在數位時代更加重要:互惠原則、優先選擇窮人、對萬物的保護
4.最大的希望便是利用歷史教訓,以及共同的人類天性,以全球為規模,打造一個全新的協作合力時代

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。圖片來源:圖片素材來源: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



我所看見的點線面

對知識點的詳加說明
作者雖然是經濟學者,但他在論述每個時代的狀況時,並非泛泛而論,而是嚴謹的學術論述。例如談到數位時代,作者絕不會簡單的說「現在半導體、晶圓發展迅速,讓傳播數度越來越快」,他的論述會長這樣
當電腦開始滲透入科學、軍事和商務中,美國國防部提出了非常基本的問題:電腦要如何互相溝通?假若網路在戰時受到干擾,要如何百折不撓地繼續溝通?答案是:透過靈活的路徑,在電腦間互傳檔案封包(0與1位元)。這個方式稱為「封包交換」,也成為網際網路的全新基礎。

雖然知識性較強的書讀起來會很想跳過,直接到結論。但好處是作者結論的說服力因此提高;如果真的細讀,也是長知識。

對時間線的切割分析

時間軸經常被用來觀察一段時間的趨勢;原創者必須有獨到的眼光,才能把線性時間切分為合理區間。這七段時間具有統一特徵「因為自然地理、科技與技術的交互作用,讓全球變遷逐漸浮現」(P21);也各自給予我們不同教誨。同中求異難,異中求同也難,更難的是同中求異的同時又能異中求同。

對發展面的預測提醒

書中點和線的建構,其實都指向「未來該如何發展」(呼應聯合國永續經營目標)的面,我特別喜歡作者從舊石器時代中得到的教誨:人類的本性就是有能力造成大規模的巨變;但人類也有可能形成平等性社交結構

如果從上述兩個教誨(巨變、平等),那麼我會更清楚的意識到,如果想要聯合國永續目標能夠實現,依靠對人類「有向善動力」的思維推動,最終只能以失敗收場。
如果我們承認要達成永續必須充分依賴協調與合作,並從中達到共識,最終才有機會實現計劃。

一個疑惑、一個感悟、一個待解知識

上述可說是我對內容的重新整理,而這部分則是跳出書本,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。

者承襲賈德・戴蒙的論點,認為適當的環境,是帝國興起的主因之一,也就是書中不斷提起的「幸運緯度」。
環境尚且對於帝國的興衰造成強烈影響
,對於我們的人生也就更重要了。
因此「選擇環境」變成我們達成理想的重要元素;只是我偶爾還是會覺得這種看法過於狼性,終究有些環境不是我能選擇的。

如果我先天得到好的環境,是我的幸運;如果我有能力改變環境,是我的幸運和努力;如果有我無法改變的環境,那我能從中習得什麼?

有疑惑自然也有感悟;透過這本書的解讀,我看見人類在每個時代都重蹈覆轍:傷害環境,製造出不公平的制度;但在每個時代,我們也都創造新的科技和文明,讓全球化越來越完整。與此同時,也具備更多能力去自省(人類的本性),自覺想要去解決人類製造出的麻煩。

由於本書是以「全球化」為論述視角,因此對於各大帝國的崛起有所描繪。
全球的第一個霸權是英國,世界大戰後,英國霸權讓位給美國。不過作者並未討論「為什麼英美霸權的交接如此和平?」畢竟這和人類過去的歷史進程並不相符。
現今世界,還是有政權對於美國的霸主地位虎視眈眈,我們要如何面對衝突的風險,作者在此部分也沒給出具體的回應。

暫時就把這些沒能獲得答案的疑問,當成下一本『全球化』書籍的閱讀起點吧


自己的眼光

我喜歡這本書(除了對作者敘述對岸的發展有所疑問),但還是看見一個現象:這本書的推薦人很厲害,網路上討論度卻很低。一方面我必須檢視自己看書的眼光;一方面我也會想,是不是這本書在「全球化」這個主題之下,並沒有提出特別突出鮮明的想法?(相較之下《槍炮、病菌與鋼鐵》、《人類大歷史》能提出振聾發聵的觀察)、而且結論偏向高大上?(永續經營)
這個問題,大概要等我再多看幾本全球化系列的書,才能有更好的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