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

《塗鴉吧!用視覺模板翻轉人生》給我的思維洞見

語言一直都是學習的熱門主題。路上隨機抽問「你最想進行的三樣學習是什麼?」我們都不會意外聽到大家想學好「英文」、「日文」、「西班牙文」等等

為什麼想學語言?原因當然很多,我自己覺得學語言最大的收穫,就是它會為你打開一扇窗,讓你能多一個和人群、和世界交流的方式。


視覺表達是一種語言

這裡先說明我對視覺表達的定義:圖像 / 圖表 / 模板+文字

這一兩年對於用圖像、圖表做資料整理逐漸感興趣。一開始認為這就是筆記的延伸,它會比單純手寫文字更有記憶、吸睛的效果。

但很快我就推翻了自己的認知;視覺表達的記憶效果(對我而言)不會比抄寫文字好。基本上我現在想要背起來任何東西,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抄。(我曾經把我王邦雄的《中國哲學史》抄過一遍,我哲學史的底子絕對是因此建立的XD)
如果視覺表達是為了要吸睛,這個我認同——但我的美術非常一般,更重要的是我對於加強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毫無興趣

那麼就剩下最後一個了:視覺表達是為了整理。這我可以同意;那麼進一步要問的就是:整理給誰看呢?
如果整理給自己看,我覺得列點就很夠了。如果是整理給他人看,這就很有意思了,我整理給他人看的目的,是為了「溝通」吧?
學生透過把課文文字轉換成視覺表達,是為了跟老師溝通,讓老師知道「他看懂這篇課文了」;而我把課文變成視覺表達,是為了讓學生看見文本資訊間的關係。

學生用視覺表達呈現課文,以達到吸睛、整理的功效



在閱讀邱奕霖老師的《塗鴉吧!用視覺模板翻轉人生》這本書之前,我對於視覺表達的認知僅止於此:這是一種溝通的方法

這個觀念在這本書中也反覆的被提及。然而看完這本書,我卻獲得一個更大的洞見:視覺表達是一種語言

用「洞見」稱呼這個認知是因為,這個認知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,指導我的行動,我將用學語言的方式,在生活中落實視覺表達。

我們學語言的一個原則,三種方式

一個原則
坊間不少兒童美語教學,強調的都是「浸潤式」教學。身為母親的我對這個詞非常買單。如果我們展開類比聯想,將學習「視覺表達」視為學習一門語言,那麼浸潤式的視覺表達,給我的第一個提醒就是:每天都要用

怎麼每天用呢?我本來也無解,因為我都是心血來潮才用。但是奕霖老師在書裡提供一個非常方便的判斷原則:文字超過兩行就試著用圖表解釋


學習英文的時候,我們必須背單字、懂文法以及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,對應到視覺表達,就是「圖像」、「架構」、「模板」


圖像VS單字

翻拍自書本













學習英文時,單字量必要的但又不是那麼必要的,我覺得很像進行視覺表達時的圖像。不需要很會畫畫,但可以試著掌握幾個畫畫原則,例如人的表情、各種框架等等。我最喜歡的是九宮格發想,例如,給你「教室」這個詞,你要怎麼畫


框架VS文法

文法可以幫助我們把語言說得更好,我覺得這有點類似視覺表達中的框架。有了框架,我們就能把視覺表達更清楚呈現;當然我喜歡框架的程度超過文法不少,在書中,奕霖老師介紹最常用的六個表達框架,非常精彩實用

六大圖解框架 (我會一邊看一邊自己試著練習)  /  視覺模板


模板VS溝通

學語言一開始溝通通常不會那麼順暢,一直要我們用到內化之後,才能自然而然的依據不同情境做出不同的溝通;這很像是一開始我們會傾向試著用老師提供的模板進行視覺表達,然後慢慢依據自己的需求,長出不同的模板。書裡有制式模板把手把手的教學,也有自己做模板底層原則的說明,非常實用

一張圖總結上述文字


    

2022年1月26日 星期三

贏一場內在之戰

不知道大家是否經歷過一種狀態:覺得應該和他人共同完成一件事,心裡也有這個意願,但卻一直不知道怎麼跟「他人」開口。

即使「他人」可能經常跟我們見面,經常有互動,我們還是會在心裡出現一百個被拒絕,被句號的場景,以至於覺得提出邀約(需求)好難好難
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。除非是非常親密的關係,不然我對任何的「他人」都很難提出要求和邀約。誇張一點的說,我連要求學生寫作業都會經過各種內心戲(我好弱XD)




贏一場內在之戰:區分事實與:區分事實與假設
最近剛好在學古典的「超級個體」,裡面有個概念很受用:「區分事實和假設」。大部分的時候,我們都用一個錯誤的假設輸掉內在的鬥爭,內心的限制遠遠比外在的限制更大
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?
古典在文章進一步提到:當你遇到困境的時候,一定問自己一個區分的問題,這是假設,還是事實?
是的,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法,對我而言卻很管用。
兩個故事

我是個很不喜歡在規定的課程之外,額外要求學生的人,倒也不是說我覺得學生可以有自己的自主權,根本的原因就是:即使我覺得我的計劃很棒,我也想邀請他們跟我一起實驗——但我就是覺得會被拒絕
#現在我知道這是一個假設 復刻你的國寫作文
我現在有兩個實驗中的計畫,一個是「請高三的學生把他們在考場上的國寫作文再寫一次」,這個方法是從淑芬老師那學來的,目的是建立學生寫作內容和得分得關聯的資料庫。但我一直「假設」學生不會想寫
科學的假設,我們努力驗證它為真;但是心理學上的假設,我努力驗證它只是心魔。
於是我做了表單,詢問學生願不願意把國寫再寫一次。在我的假設中,學生只會有極少數答應,更多的學生可能連表單都不會回。
不過出乎我意料,大家滿踴躍的耶。(好孩子)
一起來讀《正常人》 另一個計畫是帶高二的學生讀一本暢銷小說《正常人》。(因為我要從這本小說導入文學理論),原本「假設」高二的學生會抱怨有寒假作業(因為我們每日都有任務),或是抱怨這和考試無關(這是加深加廣),不過他們繳交每日任務的狀況很好,更有學生說他還自己去查這本小說的相關資訊。
是的,打贏自己的內心(不是那種暴力傷害自己的打),確實能幫助我全力以赴突破外在限制。

一個生活體驗

同樣的道理,我今天去上瑜珈課的時候,老師讓我們做了一些我很陌生的動作。老師一直跟我說:「你可以」,可是我的手死死抓著掛布不放~~緊張的情緒過後,連我都意識到自己的身體能力是可以做到老師要求的動作,我只是「假設」自己做不到。有了這的意識,我可以把緊繃的身體放鬆,把手離開掛布(這樣我才能繼續往上轉),有了我很喜歡的照片



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

和好的藝術:面對新課綱白話文,我的入門學習單

高中國文108新課綱中,國文課本的白話選文,不但數量增加,各家出版社在素材方面也嘗試展現不同的選文眼光。

以龍騰高中國文課本第四冊而言,新增加的篇幅包含〈尋找部落〉、〈和好的藝術〉、〈池上日記〉等,配合萬年不敗款〈第九味〉、〈戰士乾杯〉,可以看出出版社企圖想讓文本和題材都更加多元的用心,這部分我還滿喜歡的。

然而,如何上新的白話文本,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:每次段考的時間都非常緊湊,能分給白話文的時間其實很少(我都兩節課以內結束它)——除了「讓同學自己看」,「用出版社的學習單」(會超過兩節課)——我們都希望創造出更好的選擇;我給自己的設定是「盡可能整理出一套模組,可以按照這個形式上課」


三個模組

這一輪的嘗試,我把課程拆分為三個模組,分別是:

(一)重要形音義整理
(二)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
(三)延伸思考(情意)

接著我們就用《和好的藝術》來做說明;關於本課的作者和題解資料如下:

本文選自《靈魂的場所: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》,透過日本長崎和平祈念館、德國柏林和解教堂,探討和平紀念空間的設計與人文意義,述說和好的深意,以及寬恕釋懷的重要。作者研究空間與環境議題,認為建築對人類心靈有很大的影響,又鑑於現今資訊發達,大家急切地製造訊息、連結社群,內心常是浮動焦躁。 
作者因而引導讀者欣賞孤獨寂靜的建築美學,以沉澱自我,找回心靈的平靜。本文為一篇知性散文,列舉數個具代表性的和平紀念空間,娓娓細說其中的人文意蘊,文字真誠懇切,深具國際視野。作者強調和好須從自己做起,擴及與他人、上天和好,期許以愛和饒恕面對未來,富有自我省察的積極意義,也展現開闊的胸懷。

 

重要形音義整理

首先我們要先解決這一課的生難字詞,專有名詞。


絕大部分的高中生都能大致看懂文章在說什麼,可是大致看得懂不代表能夠興起探究討論的興味。加入基本的形音義可以增加學生駐足文本的時間(不宜過多)。

以這頁的形音義來說,「空間敘事能力」是最重要的名詞,我們就可以在「空間敘事能力」多做一些說明與舉例。

空間敘事能力,就像是設計師藉由設計建築設計,向參觀者表達特定意念——如同文學創作者藉由對文本的創作手法,向讀者傳達特定意念。

空間敘事的表現可以非常直白,例如我們看到玻璃牆幕的大樓,就會想到這是商業辦公大樓;看到紅色磚瓦的四層建築,就會直覺地認為這是學校;空間敘事的表現也可以深刻曲折,例如本文中的和平祈念館和和解教堂。

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

完成注釋及形音義補充後,第二個步驟就是「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」。
什麼是「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」?新課綱的高中國文強調「文本」,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表現特色,如果能掌握表現特色,一來在做閱讀分析時更容易掌握重點,二來,掌握重點之後,更容易轉換成寫作素材。
「思考框架」的概念則來自劉奕酉的《高產出的本事》,作者的原意是:將閱讀資料轉換成產出的時候,可以依據文章的特質以及適合產出的形式,對應到適合的表達框架(書中一共提供8種表達框架)

以下是我嘗試定義的「文本讀寫與思考框架」以及其適用時機:面對(非)文學性的新文本,能夠從其論述方式中,判斷所屬文本性質,並利用該文本的思考框架,產出重點。

這裡必須補充說明的是,有些文章兼具兩種以上的文本特質,或者是有兩種以上的解釋方法———這時候使用不同的思考框架,其實提供我們的是不同路徑的觀察文章的方法。
(例如:用「說明文」的角度看〈晚遊六橋待月記〉和用「記敘文」的角度來看,會讀出不同的感受)

這一課我把它定位為「記敘文本」,記敘文本的讀可以由「Why-What-How」組成
在What「用什麼方式表現」的部分,我請學生細讀文本,轉為圖像形式

延伸思考(情意)

高中國語文的教學,到底是要以語文表達與思辨為主,還是要以情意傳達為主?不同的側重取向也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設計。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,這幾年我對於語文表達與思辨的著重,遠遠勝於情意。
因為情意不易被測量,也難以有固定教學模組(我很期待有天自己能推翻自己這句話)情意更像是我們要傳達一個整合過的理念,想要讓接受者知道我們如何解讀這件事,它像是一個完整的包裹(我私心認為這適合程度很好的學生);但教學更像是能力建構與探究的過程。
可是我依然知道,文字之所以有力量,是因為它打動了我,或是給了我思辨的契機。

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到:「和平紀念空間如果只是一味地宣傳戰爭的殘酷與恐怖,經常會激起另一股的仇恨與憤怒」
這段文字之後,課本補充的資料之一,是關於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:
奧斯維辛集中營展示小孩的鞋子堆疊整個櫥窗,以及展示收容人被剔除頭髮堆積成山

上述判斷和舉例,很適合作為本課的思辨。

集中營的空間敘事,是有效的提醒我們人性的荒謬,還是引起恐懼與仇恨
(「四角辯論」問法:集中營的空間敘事,最後只會引起恐懼與仇恨)

對於這個問題,我有自己的答案。
105年的九歌散文獎,頒給房慧真《草莓與灰燼:加害者的日常》,文章的主題正是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。我到現在都記得自己讀完文章後久久不想說話的抑鬱,以及對人性能有多瘋狂更加警惕。

我覺得沈重的空間敘事,就好像小說中的悲劇。閱讀/參觀過程絕對不會愉快,但閱讀悲劇是為了讓我們對生命產生敬畏,閱讀沈重空間敘事,是否也是為了避免讓人類再次陷入那種狂妄的自大中?

當然,這是我的答案。教學上的思辨,真正的答案,要留給每個閱讀這個問題的人。

關於思考框架的想法

「思考框架」其實是我最想持續做的(在〈尋找部落〉〈池上日記〉我也都有設計思考框架)和課文大綱不同在於:思考框架的設計目的不是在呈現文章結構和段落大意,而是讓學生掌握該篇文本如何形成。

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示範如何「在被限制的時間內」拆解文章,整理脈絡,應當有助於學生在學測時更有效率的進行長文閱讀。

當然,這也是一種嘗試。和一課一圖表如何搭配運用,也是我自己有再多加琢磨的。趁著漫長暑假的最後一天,趕緊再發一篇文章。


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

讀書心得: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

 賈德・戴蒙的《槍炮、病菌與鋼鐵》是社會學的經典著作,對於「為何越過大洋殺戮、征服和滅絕的,不是美洲、非洲的土著,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」的叩問。提出擲地有聲的見解

也因此,掛上賈德・戴蒙推薦的書,就像鍍了一層金,讓人想不注意都難。這也是我購買全球經濟發展權威,傑佛瑞·薩克斯《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》的原因;賈德・戴蒙如此推薦:
由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撰寫的世界史,總結了過去七萬年來的歷史演變。買了這本書,可以扔掉你書櫃上數十本那些號稱專家寫的

(都寫到這份上了當然要買)

行文至此,我要先假設看到這一篇文章的人,都跟我一樣,不知道傑佛瑞・薩克斯是誰。看這本書之前,我確實google了作者,以下是作者的介紹(來源:天下文化)


早慧的天才型經濟學家,經濟學界的傳奇人物,當代發展經濟學的泰斗。二十八歲時即獲聘為哈佛終身職教授,是哈佛史上最年輕的經濟學教授之一,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、聯合國千禧年發展計畫特別顧問。

薩克斯具備深厚的人道關懷與強烈的使命感,貧窮問題與永續發展是他深切關注的經濟主題。

他至今已診斷過數十個經濟體,從而奠定他的崇高聲譽及地位,曾兩度獲選為《時代》(Times)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。(天下文化原文

一個充滿人道關懷的經濟學家,在麼看人類的發展史,又要從中得到什麼啟發,為我們帶來跨域的,大開腦洞的視野呢?

以下,我會先摘要本書最精彩的內容,接著從自己的理解,說明作者論述的點,如何拉成一條線,最終形成一個面

圖片來源:博客來



本書精華:七個全球化時代與教誨

本書涵蓋的時間軸極長,起自舊石器時代,綿延至今。作者以「全球化」的視角(人類跨出舊有活動範圍,和其他區域互動),將其分為七個時代。作者對每個時代的狀況進行描述,並在每個時代的最後一個章節,以「XX時代的一些教誨」收攏

「XX時代的一些教誨」是本書中讓我最驚豔的單元;如果說歷史最大的意義是在於鑑往知來,那拼搏的就是每個人看待歷史的視角,不同的視野,鑑識出的教誨自然判若雲泥——而作者的視野極具參考價值。

舊時代時代的一些教誨
1.早期的社會很有可能是平等性的,而非階級式的。相互戰爭的群體之間會爆發戰爭,但合作模式遍及狩獵採集及部落之間(原因(1)合作具有相當優點 (2)部落成員能以武器反抗領袖,因此領袖必須透過實力和影響力取得地位)

2.人類的本性就是有能力造成大規模巨變(並非因為現代會和資本主義才開始),即使是狩獵採集者都有能力製造大規模的環境劇變,同時進一步造成自身災禍。

3.環境永續與各文化之間的和平共處,可能並非深埋與我們的天性之中

新石器時代的一些教誨:
1.運氣很重要。在許多遠古語言中,「快樂」一詞常常等同於「運氣」
2.運氣=對的時間處在對的位置 (幸運緯度)

馬背時代的一些教誨
1.馬的馴化帶來大帝國的產生
2.第一個帝國:新亞述帝國
3.三項技術突破:馬的馴化,發展書寫系統,軍事突破

古典時代的一些教誨
1.幸運緯度帶來四大文明
2.跨國治理廣袤大地的潛力已經實現。歐盟就是試圖以「羅馬和平」的規模治理歐洲

海洋時代的一些教誨
1.海洋時代孕育全球資本主義,海洋以外的世界成了霸佔的目標
2.全球貿易可刺激專門化,提高生產力,生產力持續擴張的結果是創造出一種政治力量——全球超級強權,也就是俗稱霸權(英國)

工業時代的一些教誨
1.史上第一次技術進展又快又廣。一開始獲利集中在一小群人,多數地區人民仍然一貧如洗
2.英國成為第一個超級強權:傳播議會民主,英語,全球商業機構
3.二戰後,美國成為全球霸主。殖民地獨立後,開始發展成長
4.世界面臨的挑戰:
(1)繼續經濟收斂的過程 
  (2) 解決各國在地緣政治上重新洗牌且越演越烈的不平等(衝突的風險)
(3)日益急迫的環境危機 
(4)經濟的更加不平等

數位時代的一些教誨
1.石器時代的情緒、中世紀的制度、神一般的科技
2.科技守住終結貧窮的承諾,卻也使經濟不平更加加劇
3.永續發展是未來全球一致認同的發展目標

永續發展
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經濟繁榮,社會包容、環境永續)
1.在系統化的情況中合理推測未來走向
2.建立共識是一條艱辛的路
3.社會民主精神在數位時代更加重要:互惠原則、優先選擇窮人、對萬物的保護
4.最大的希望便是利用歷史教訓,以及共同的人類天性,以全球為規模,打造一個全新的協作合力時代

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。圖片來源:圖片素材來源: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



我所看見的點線面

對知識點的詳加說明
作者雖然是經濟學者,但他在論述每個時代的狀況時,並非泛泛而論,而是嚴謹的學術論述。例如談到數位時代,作者絕不會簡單的說「現在半導體、晶圓發展迅速,讓傳播數度越來越快」,他的論述會長這樣
當電腦開始滲透入科學、軍事和商務中,美國國防部提出了非常基本的問題:電腦要如何互相溝通?假若網路在戰時受到干擾,要如何百折不撓地繼續溝通?答案是:透過靈活的路徑,在電腦間互傳檔案封包(0與1位元)。這個方式稱為「封包交換」,也成為網際網路的全新基礎。

雖然知識性較強的書讀起來會很想跳過,直接到結論。但好處是作者結論的說服力因此提高;如果真的細讀,也是長知識。

對時間線的切割分析

時間軸經常被用來觀察一段時間的趨勢;原創者必須有獨到的眼光,才能把線性時間切分為合理區間。這七段時間具有統一特徵「因為自然地理、科技與技術的交互作用,讓全球變遷逐漸浮現」(P21);也各自給予我們不同教誨。同中求異難,異中求同也難,更難的是同中求異的同時又能異中求同。

對發展面的預測提醒

書中點和線的建構,其實都指向「未來該如何發展」(呼應聯合國永續經營目標)的面,我特別喜歡作者從舊石器時代中得到的教誨:人類的本性就是有能力造成大規模的巨變;但人類也有可能形成平等性社交結構

如果從上述兩個教誨(巨變、平等),那麼我會更清楚的意識到,如果想要聯合國永續目標能夠實現,依靠對人類「有向善動力」的思維推動,最終只能以失敗收場。
如果我們承認要達成永續必須充分依賴協調與合作,並從中達到共識,最終才有機會實現計劃。

一個疑惑、一個感悟、一個待解知識

上述可說是我對內容的重新整理,而這部分則是跳出書本,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。

者承襲賈德・戴蒙的論點,認為適當的環境,是帝國興起的主因之一,也就是書中不斷提起的「幸運緯度」。
環境尚且對於帝國的興衰造成強烈影響
,對於我們的人生也就更重要了。
因此「選擇環境」變成我們達成理想的重要元素;只是我偶爾還是會覺得這種看法過於狼性,終究有些環境不是我能選擇的。

如果我先天得到好的環境,是我的幸運;如果我有能力改變環境,是我的幸運和努力;如果有我無法改變的環境,那我能從中習得什麼?

有疑惑自然也有感悟;透過這本書的解讀,我看見人類在每個時代都重蹈覆轍:傷害環境,製造出不公平的制度;但在每個時代,我們也都創造新的科技和文明,讓全球化越來越完整。與此同時,也具備更多能力去自省(人類的本性),自覺想要去解決人類製造出的麻煩。

由於本書是以「全球化」為論述視角,因此對於各大帝國的崛起有所描繪。
全球的第一個霸權是英國,世界大戰後,英國霸權讓位給美國。不過作者並未討論「為什麼英美霸權的交接如此和平?」畢竟這和人類過去的歷史進程並不相符。
現今世界,還是有政權對於美國的霸主地位虎視眈眈,我們要如何面對衝突的風險,作者在此部分也沒給出具體的回應。

暫時就把這些沒能獲得答案的疑問,當成下一本『全球化』書籍的閱讀起點吧


自己的眼光

我喜歡這本書(除了對作者敘述對岸的發展有所疑問),但還是看見一個現象:這本書的推薦人很厲害,網路上討論度卻很低。一方面我必須檢視自己看書的眼光;一方面我也會想,是不是這本書在「全球化」這個主題之下,並沒有提出特別突出鮮明的想法?(相較之下《槍炮、病菌與鋼鐵》、《人類大歷史》能提出振聾發聵的觀察)、而且結論偏向高大上?(永續經營)
這個問題,大概要等我再多看幾本全球化系列的書,才能有更好的見解。



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

線上線下,那些福哥教我的事

那些沒說出口的感謝

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有個習慣,就是不把感謝說出口。我對福哥的感謝就是個很好的例子,從專業簡報力、教學的技術、線上教學的技術,福哥手把手,不藏私的教會我好多職場技能。
(除了專業簡報力,後面的課我都是上免錢的,但福哥依舊完全不藏私)

可是我從來沒跟福哥說聲謝謝。


上完教學技術的合照

因為我覺得自己還不夠優秀,不夠優秀到可以大大方方地跟福哥說謝謝,可以讓福哥以我為榮。
福哥明明就教了我這麼多,為什麼我回到教學現場,無法呼風喚雨,脫胎換骨?

那些欲說還休的心得

疫情來襲,我上了兩堂福哥的線上教學課。每次上完課,都一股熱血的想寫下心得,甚至還精心設置懶人包,做了圖文筆記


上完課後我一直計畫要做成懶人包





福哥的課真的好棒,我每次上福哥的課都特開心,覺得時間流逝特快,但最後都能清楚想起自己學了什麼

但每次心得都寫一半就罷手了。(時間安排不好也是原因之一),因為回到教學現場總是有一百種挫敗在等我:明明福哥做起來就很順,為什麼我線上教學就無法那麼行雲流水?連開個視訊都很難?

我會鼓勵但不強迫學生開鏡頭,通常都是這樣的畫面


101的乖乖們在讀劇排演時會開鏡頭(但會變裝)

當然也不是一切都那麼悲慘。除了視訊問題我無法克服(後來也覺得,開不開視訊並不能完全代表學生是否專心上課),有些錯誤發生後,想想福哥告訴過我的,稍加調整,課程也就滿順利運作的。

學生用OREO架構說明自己選擇某部小說的理由


那些應該說出口的感謝

前幾天我在福哥的臉書上看到他很真誠地問大家,上完他的線上防疫課到底有沒有幫助?他很想聽到回饋~~當時除了在心中一百個吶喊(很有幫助)之外,也覺得福哥真的是一個好真誠坦率的人,哪有人一直問別人這個問題啦~~


坦誠地說,我沒有那種驚天動地的影響,像是用了這個技術後,學生奉我為女神,各校演講邀約不斷,教案一個個發表等等——我必須不斷的應用,不斷地調整,不斷的反思,最後再看看它有沒有深根在我的課程,變成我的思維;看看它有沒有讓我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更互信互賴。(基於私人理由,我很多年沒當導師,科任要跟學生建立互信互賴難度會高一點)

所以以下的分享也就是那麼樸實無華XD~~但我依舊想藉著些分享跟福哥說謝謝。


那些說出口的感謝

專業簡報力
福哥對我的教學影響是很深遠的。首先是專業簡報力,它讓我學會的是思維表達的底層邏輯。它也讓我被許多極度優秀的伙伴看見,變成我日後跟各校合作,到不同地方分享課程的契機。簡報對我的影響還在持續,而現在它已經根深蒂固的跟我連在一起,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準備好一份水準之上的簡報,我可以用簡報思維快速進行圖像化學習和懶人包學習。

教學的技術
接著就是教學的技術:我曾經上過福哥教學技術公開版的課程。這門課的作用不像簡報這麼外顯,不會有人找我去當「教學的技術」「如何掌握授課節奏」的講師(哈哈哈),可是這門課在108課綱給我非常大的幫助。

教學的技術在新課綱的課程設計,給我的幫助非常巨大。新課綱多了選修課,從課程的設計到課程節奏,老師們都必須一手包辦,無法像國文課還有個大致遵循的方向。福哥教會我的教學技巧,看似簡單,其實蘊含「大道至簡」的智慧。我清楚知道老師做示範的重要,清楚知道怎麼設計提問流程,清楚知道課程產生後的排序方法。
還沒上教學的技術之前,我和夥伴開設過「走讀農民力」的選修,那是一門非常好也非常有理念的課,可是我們上課的過程其實頗為混亂,我經常在說明後就直接叫學生做,然後學生一臉茫然(好在夥伴構思出的課程很強,所以我們還是順利過關),如果當時我們就清楚知道教師示範的重要性,這門課必然能開出更多火花。



上完教學的技術,我支援了六週國際教育的課程(有一週是實體課,五週是線上課),也開始籌備PBL課程,我發現備課的時候,只要按照福哥教的技術去構思,都能生動的去模擬課程上會發生的事情(我本來就能在腦海順流程,但現在進化到順流程時有情境畫面)

國際教育的學生,最後能完成兩輪的思考框架和協作網頁的修正,產出具體的成果。我不得不把這結果歸功給福哥~



教學的技術線上版

終於要寫到重點了(這篇文章的前言超級長)教學技術線上版對我的影響~~

關於線上版的課程紀錄,我就用圖文筆記來表達吧



最精華的應該是第二張,keypoint是第二張的紅色字。
我們學校的線上課一堂是40分鐘,一開始我的配課掌握得不太好,有時候花了30分鐘在講述,又或者是討論花了30分鐘。
(補充:上述的國際教育是選修課,一週一次,每次100分鐘。相對40分鐘的課,100分鐘的配課比較容易,我反而上手的頗快)

上完福哥的線上課,我把配課模式固定下來:

(一)課前暖身:學生上課前我會用MEET的問答功能跟他們做互動(選擇題形式),會問個跟課程相關的問題,整個暖場大約2分鐘,我會趁機點名,查看同學上線狀況等等。

(二)課程說明:簡要說明今天上課內容,需要同學配合事項,取得承諾(也是2分鐘內搞定它)

(三)進入課程
1.上完福哥的課,我可以不那麼執著一定要分組討論,如果這堂
課需要講述的成分比較多,我就好好講,清楚講,掌握講到才出現的原則。不要為了討論,然後講解過快。但也不能一直講 (雖然我發現自己後來滿愛對著電腦口沫橫飛),會適時穿插簡單的選擇或問答,有時也搭配轉盤抽籤。


2.需要討論的時候,要把討論內容,討論媒材(小白板,WORD共編,紙張展示,表單等等)呈現方法說清楚,然後再示範一次。這樣才能把小孩送進房間。(還要提醒他們時間到一定要回到主畫面,如果沒回來其他組別就會被加分)
(meet在分組時間結束後,學生還是可以待在分組教室)

這張圖的亮點是學生會展示他們討論的答案

WORD雲端共編是我滿喜歡使用的線上教學模式

3.使用影片法。大多播放酷課雲的檔案。事前要告訴學生要觀看的重點,觀看後通常會搭配雲端題測



(四)課程回顧

最後我會留下一分鐘的時間回顧課程,鼓勵同學,交代作業等等。就像在福哥的課一樣,我盡力在結束時讓課程的氛圍是溫暖的。

以上就是線上課的運用,它很樸實,但讓我的線上課穩穩的,我就可以把時間投入在課程本身。

那些福哥教我的事

今年是我第四次帶高三的班級,我也終於從新生代老師慢慢轉成中生代。相較於前幾輪帶高三,今年我可以感受到和學生之間的信賴度比之前更好,這有部份確實和福哥的教學技巧有關。

福哥教會我的當然不只是簡報和教學技巧,還有想要幫助他人的心。我上的有關教學技術的課程,全部都沒有付費,只因為福哥說他想幫助更多老師。
這讓我今年暑假做了一個決定,雖然本校今年沒有暑期輔導,但是我仍安排了幾堂線上課程,讓學生可以依據需求來上課。(當然也是免費)
我也很希望能陪學生度過高二升高三的暑假,讓他們面對新課綱的國文大考可以少一點焦慮,多一些安定。

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是福哥沒教會我的,那就是早起吧~~

僅以此文,祝福哥生日快樂,以及跟您說聲謝謝。


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

少年得到:浪潮之巔,文科媽媽看學生族群的知識平台

從育兒資訊焦慮說起

如果要我勾勒身邊女性朋友的樣貌,大概是這樣的:四十歲的年紀,二十歲的外表,還有五十歲的智慧。

我們可能都擁有還過的去的學歷(大部分是很耀眼的學歷),積極學習應用的心。多數的我們,身邊還有國小到高中階段的孩子;對於孩子的教育,我們想得很多,看得很遠,給得很用心。我們獲取不少幼兒和青少年學習的相關資訊,它們來自各種網路平台,各種親朋好友推薦,量多質精——

現在,撇除我們,回到「我」身上:過多的課程資訊給我更大的焦慮去找更多的資訊,分享更多資訊之後得到更多更多的資訊——我花了幾年的時間,形成自己學習的系統性知識,不再陷入資訊過多的焦慮(一種放棄進修的概念XD),然後陷入另一片資訊大海:幼兒及青少年的學習資訊


在七月的某天傍晚,我忽然對這些搜尋感到厭煩,突發奇想的去下載對岸的知識平台「少年得到」,想用一個比較便捷的方
法讓我們家的失學少女長點知識。

當時PO在臉書的內容


現在的我們與少年得到

這次,我想直接跳到結局,再逐一回溯。

當初費盡心思下載少年得到,原因是這是我目前所能知道的,最完整,而且有一定質量保證的少年知識平台(我需要小心的是個資,以及大中國的價值觀)

下圖是少年得到APP頁面,以及我們目前購買的課程。

購買課程的說明:

紙飛機
不知道是什麼課(據說會談到力學),霏霏目前折了一架戰鬥機

基礎少年魔術課
這個很有趣,也是霏霏花最多時間學習的部分。我也跟著看了幾集,霏霏看的是魔術,我看的是魔術師的話術,母女倆共同看的是帥哥 

廣播劇:
《格林童話》的故事音檔。《格林童話》我小時候把書翻到爛掉,這次聽了幾集,以前那些吸引我的東西似乎消失了,剩下的是對故事情節的滿滿問號。例如:公主為什麼一定要靠王子救贖呢?人物的好壞一定是那麼分明呢?

小學常考名著、愛的教育大禮包、四大名著:

都是少年得到的贈課。目前都沒聽(看)過。放著安心

泉靈的閱讀寫作班

試聽班,針對國小三、四年級設計,總共有四堂課,兩堂寫作兩堂閱讀。因為是試聽課程,所以課後會一直介紹(推銷)暑期班(1299人民幣)還有秋季班(2699人民幣)。

泉靈的閱讀寫作班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一大理由,當初上完試聽課,我跟霏霏都心動不已。當初甚至心一橫,打算花1299人民幣買泉靈語文課的暑期班,不過後來過了衝動期,靜下心來,還是覺得泉靈的課程核心,我目前也有能力自己教霏霏,我們還是把錢省下來裝修家裡好了~~(寫著寫著又心動了起來)


(左)少年得到頁面 (右)目前我們買的課程


泉靈寫作閱讀班的內容與運營

我們試聽的四集閱讀寫作班,採取直播教學,互動感很強烈。

內容:有核心有方法

我認為一套可以賣錢的線上語文課程,應該要具備下列環節:有核心 ➡️ 有排序、切割過的策略 ➡️ 有具體方法

當我帶著學科專業的眼鏡去檢視泉靈的課程,確實覺得課程很棒啊,完全符合我的檢驗標準(但你的檢驗標準能吃嗎XD)

泉靈系統的語文課,內核精神和台灣新課綱國語文的教學精神是相同的:學習表達的底層邏輯。聽,讀,是學習拆解別人的表達;寫、說,是學習如何建構自己的表達

這些重要的核心概念被提出後,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各種策略,進行切割、排序,最終形成一套有步驟的知識

這部分課程介紹裡也很具體的加以說明


步驟定好之後,一套好的語文課程,還要能提供具體的方法、工具

 

運營:有遊戲有團隊

我們總共上了四堂課,霏霏很喜歡。在這之前她也接觸過其他視頻課,但泉靈的課對她來說吸引力最大。

課程進行的方式是著樣的,線上課程是直播課,有泉靈老師和一位助教。泉靈老師負責講課,這部分是預錄好的,她會和一個叫做「哎唷」的玩偶進行對話互動。講了一個段落後(聽者快要恍神的時候),就會進入助教課,這部分是線上即時互動,助教會稍微整理一下泉靈的說課重點,然後線上派題給學生。
這時候遊戲化教學的成分就很濃厚,線上派題有限時,題目出去後馬上知道自己是否答對,答對就能得到金幣(金幣可以換得到商城的物品,或是拿去餵一隻虛擬的熊貓)。過程中小朋友會在留言區留言,助教也會跟大家互動,「表揚」小朋友們。最後助教會針對題目做解說。

也許您會認為,變化課程節奏,遊戲化答題,這只是線上教學的基本功。這樣說也沒錯,但這套課程有兩個細節做得很好:
每次助教解說完題目,總會留下一個伏筆(一個待解疑惑),然後進入泉靈老師說課的下一個階段,下一個階段就是針對待解疑惑做解答。
另一個很棒的細節就是:課程題目的設計循序漸進,由淺而深(越難的獎勵越高)

上完課後,還有一位老師會把家長們組成群組(所以我現在居然有微信),群組裡會解答各種疑惑,也會把各種知識卡片發給家長。

震撼過後的冷靜

第一堂試上課,我相當驚艷。雖然我也接觸過很多很棒的教學平台,但這門線上課還是增長了我的知識。我對台灣目前升學類的補教業不太熟悉,不清楚他們的團隊運營到什麼樣的地步(有機會也好想多了解)。這門課可以把線下的團隊運營搬到線上,再重新優化,真的好厲害。

課程也提到,如果購買正式課,還會有專屬的解題老師,改作業老師。還有很多大數據分析孩子的狀況,給予最佳指導XD(是很商業沒錯,但真的會怦然心動啊)

最後為什麼我沒買呢?最外圍的原因還是我的政治考量,畢竟這個課會有很多互動(以下省略一萬字)
接著就是我發現自己雖然聽完課,也深感認同,但是在帶霏霏寫作文的時候,有點難施展所學(就是不太會教),反而用原先的心智圖和層次概念,我更清楚怎麼幫霏霏搭建語言表達邏輯。
最後是閱讀的部分,不知道是霏霏太晚接觸中國文學還是對岸的孩子都很早就接觸,閱讀中有很多素材是詩詞和古典小說,而且都是原文,不是兒童版,我還不確定這樣的閱讀門檻是否太高?(我很小就會背很多唐詩了,但霏霏對這件事沒什麼興趣,曾經教過她的詩,她說她全忘了)

現在冷靜後,打算不貿然入手,繼續觀望

知識平台能解決育兒資訊焦慮嗎?

再次把視角拉回少年得到。我看到的是搭建這個平台的團隊在商業上的遠見。他們看到一個需求:家長對於必須在過多的育兒資訊中,挑選出好課程的焦慮。

現在好的青少年課程和營隊比比皆是,但是資訊搜索彙整和判斷都不容易。如果有一個平台,首先能吸引到優秀的講師群,然後讓各種向度、各種方式(音頻,視頻,直播課)的課程在上面展售。家長一方面省去大量搜索的焦慮,一方面也可以依據自己(孩子)的學習偏好進行選擇:這平台確實能吸引很多用戶啊。

不知道這種靈感是不是借鏡電商平台(譬如蝦皮)(最近太常在蝦皮買東西了),如果是,那這又是跨界思維的示範展現。
應該還有一個更專業的名詞:多邊平臺(但我真心不懂商業,不知道能不能用這個詞來定義)

回到台灣現場,以線上付費課而言,在成人學習課已陸續出現很棒的整合平台,那裡的含金量絕對不會輸給得到。但在青少年課程這部分,我似乎有嗅到整合的端倪,但目前還看不太出來(當然我本來對這些資訊就不算敏感)

數位媒體打開了新一波學習浪潮,精彩的課程不必跋山涉水,打開電腦就有。站在這浪潮之巔的所有知識傳播者,又會激起什麼樣的火花呢?

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

青春好莎課程紀錄:跨領域課程的關鍵三環節,一次告訴你

今年我很幸運的和影響新劇場,還有強大又盡責的英文老師欣妤合作,一起帶101的學生進行「青春好莎」的讀劇。

這個活動時間為期半年。預計由校內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莎士比亞的名作,並進行劇本改編;劇團針對劇本給予意見,以及訓練學生舞台演出的肢體、口語相關能力。課程的目的是讓青少年「好好說話」,課程最後原本預計是在美學館作公開演出,但因為疫情關係,
學生最後以線上讀劇的方式,展現這段時間的學習成果。

(在正式演出之前,一定要看我們精心整理的協作平台)
國英跨領域戲劇課程:青春好莎

這次的課程展開,過程經歷不少摸索、試錯。所以以下的內容與其說是課程紀錄,它更像是教師的後設反思,將過程轉化為SOP步驟,希望能在之後的跨領域課程作為參考(當然更希望能跟劇團繼續合作)


一位老師N套課的時代

新課綱之下,必修課減少,彈性和選修增多,這意味著老師必須重新規劃課程,在有限的時間內上完必修;以及從頭設計課程,開設各類選修。所以一個老師有N套課,已經是教育現場真實的樣子。


如果手邊有N套課程,跨領域合作能讓教師在備課時有人可以討論,快速修正;用吸引人的說法,就是「花費更少時間,收穫更多學習成果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