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霏霏三歲開始,我和她就在各式才藝班裡衝鋒陷陣,討論抉擇。有人說:「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,你這樣會不會太過緊張了?學那麼多反而會扼殺小孩學習興趣」
我才不那麼想!
每種才藝課提供的都是一種體驗,一種遊戲的精煉化。我並不在乎她在分數上的表現,我在乎的是她能不能接受更多元的領域,然後融會貫通成自己的優勢。
用大前研一的人才分類來說,我想我是一位π型母親(π型人:指同時具備兩種以上的專長)
和其他父母聊天時,我會碰到跟我一樣的家長,對每種才藝都沒有特定目的,唯一的目的就是「都試試」。
我也會碰到一群父母,他們讓孩子學一兩種才藝,原因是因為小孩有興趣,或是表現出天份。我想,這是一種「I 型教養」(幫助孩子培養特定專長)
還有一種家長,經濟狀況比中產階級更好一些(多半是生意人、教授、醫生等)。我最常在兒童美語班遇見他們,和我最大的不同在於,父母本身的外語能力都很強(其他家長是因為自己英文不夠好,才送孩子學英文),他們的孩子也是年年飛往歐美,甚至在外國待過一兩年(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)
我才不那麼想!
每種才藝課提供的都是一種體驗,一種遊戲的精煉化。我並不在乎她在分數上的表現,我在乎的是她能不能接受更多元的領域,然後融會貫通成自己的優勢。
用大前研一的人才分類來說,我想我是一位π型母親(π型人:指同時具備兩種以上的專長)
和其他父母聊天時,我會碰到跟我一樣的家長,對每種才藝都沒有特定目的,唯一的目的就是「都試試」。
我也會碰到一群父母,他們讓孩子學一兩種才藝,原因是因為小孩有興趣,或是表現出天份。我想,這是一種「I 型教養」(幫助孩子培養特定專長)
還有一種家長,經濟狀況比中產階級更好一些(多半是生意人、教授、醫生等)。我最常在兒童美語班遇見他們,和我最大的不同在於,父母本身的外語能力都很強(其他家長是因為自己英文不夠好,才送孩子學英文),他們的孩子也是年年飛往歐美,甚至在外國待過一兩年(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)
還有一類家長,我是見不著的,因為「才藝班」並不是他們的選擇。(這些家長不選擇才藝班的原因想必也是多元的)
三、教養,是公平的嗎?(這其實是我最關心的)
帶著這三個問題,我也讀了幾本非常有感的書:《階級世代》《窮忙》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《我是個媽媽,我需要柏金包》以及,今天最想分享的《拚教養》(這位媽媽終於要進入正題了)
從霏霏三歲到六歲半,我看著她。同一時間,在工作場合中,我也看著學生。
在這些凝視之中,有三個問題常在我的腦海徘徊:
一、哪一種教法最能教出「好」孩子?
二、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對教養的選擇?在這些凝視之中,有三個問題常在我的腦海徘徊:
一、哪一種教法最能教出「好」孩子?
三、教養,是公平的嗎?(這其實是我最關心的)
帶著這三個問題,我也讀了幾本非常有感的書:《階級世代》《窮忙》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《我是個媽媽,我需要柏金包》以及,今天最想分享的《拚教養》(這位媽媽終於要進入正題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