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

教養世代:關於《拚教養》的N種思考

才藝教室裡,孩子們笑容滿面的跟著老師進行課程;隔著一片透明的玻璃窗,才藝教室外的媽媽們(和少數的爸爸)也忙碌的交換自己的育兒理念,還有更多才藝班的情報。

從霏霏三歲開始,我和她就在各式才藝班裡衝鋒陷陣,討論抉擇。有人說:「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,你這樣會不會太過緊張了?學那麼多反而會扼殺小孩學習興趣」
我才不那麼想!
每種才藝課提供的都是一種體驗,一種遊戲的精煉化。我並不在乎她在分數上的表現,我在乎的是她能不能接受更多元的領域,然後融會貫通成自己的優勢。

用大前研一的人才分類來說,我想我是一位
π型母親(π型人:指同時具備兩種以上的專長)



和其他父母聊天時,我會碰到跟我一樣的家長,對每種才藝都沒有特定目的,唯一的目的就是「都試試」。

我也會碰到一群父母,他們讓孩子學一兩種才藝,原因是因為小孩有興趣,或是表現出天份。我想,這是一種「I 型教養」(幫助孩子培養特定專長)

還有一種家長,經濟狀況比中產階級更好一些(多半是生意人、教授、醫生等)。我最常在兒童美語班遇見他們,和我最大的不同在於,父母本身的外語能力都很強(其他家長是因為自己英文不夠好,才送孩子學英文),他們的孩子也是年年飛往歐美,甚至在外國待過一兩年(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)

還有一類家長,我是見不著的,因為「才藝班」並不是他們的選擇。(這些家長不選擇才藝班的原因想必也是多元的)
從霏霏三歲到六歲半,我看著她。同一時間,在工作場合中,我也看著學生。
在這些凝視之中,有三個問題常在我的腦海徘徊:
一、哪一種教法最能教出「好」孩子?
二、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對教養的選擇?
三、教養,是公平的嗎?(這其實是我最關心的)

帶著這三個問題,我也讀了幾本非常有感的書:《階級世代》《窮忙》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《我是個媽媽,我需要柏金包》以及,今天最想分享的《拚教養》(這位媽媽終於要進入正題了)

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

說出好故事:跟范琪斐與蔡英文(總統)學說故事

這屆的總統選情特別精采,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,光是黨內的角逐就讓人眼花撩亂,各種政論節目也蔚然成風。

以前我一直覺得政論節目就是口水戰,所以避而遠之;後來發現boss居然有在看政論節目,身為boss的小粉絲,當然要問一下,看政論節目到底有什麼好?
boss露出如智慧女神的微笑,說:「你看,這些人有些話是真的,有些話是假的,真真假假混在一起說。你要學著辨別哪些是真話那些不是。」
我整個恍然大悟,難怪有段時間,我搞不太清楚boss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。boss不只是辨別政論節目中言語的真假,在工作上也用得如魚得水啊。

這番經歷讓我多少對政論節目改觀。於是偶爾也會點閱政論節目,好學學「真真假假的話術」


上週六(7.6)點閱了一個政論節目:「范琪斐ㄉ寰宇漫遊──來了最大咖:范琪斐專訪小英總統

 一看之下不得了,原來看政論節目,還有另一個作用:「學習說故事」





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

《畫菊自序》隨想:女性主義無須膜拜,但仍是我的答案

說到女性主義,你會想到什麼呢?
如果可以貼三個標籤在「女性主義」上,你的標籤會是什麼?

前衛?進步?聰明?自以為是?厭男?呆板?

女性主義是個很特別的認知概念,當我們找來一群人對「它」貼標籤,它能夠同時擁有極高尚和極負面的評價





高中國文課本中,鮮少有課文能夠順順搭上女性主義的話題(〈髻〉比較適合談性別平等)。但是108課綱增加了一篇選文,張李德和的〈畫菊自序〉,讓課堂上能名正言順地開啟女性主義的話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