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

原來「好好說話」不是為了討好別人,而是為了好好傳遞自己的情感

我的聲音,我決定

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,明明想講一個很生動的故事,但敘述起來,聲音平平淡淡,抑揚頓挫不足,聽故事的人臉部表情逐漸尷尬:到底是要面帶微笑,禮貌地聽你說完;還是用表情告訴你:我沒興趣。

再多設想一個情境。線上教學成了眾多老師、講師的日常,你有沒有辦法讓聲音穿透螢幕,傳遞感染力?

到底,該怎麼樣運用聲音,準確傳遞我們想要傳遞的情感?而不是像射偏的箭矢,落在不對的位置。如果想傳遞的情緒,透過聲音出去後,總是被錯誤接收,怎麼辦?

小大人的聲音訓練克的林依柔老師,告訴我們如何透過發聲練習,以及運用眼神手勢的輔助,成為聲音的主控者。這些濃縮精彩的知識,把我對聲音的認識提升一個檔次



好好說話的兩個實用技巧:

好好說話,這個詞聽起來真迷人,卻很抽象。抽象的程度大概是這樣的:

學生上台報告,聲音超級小聲。報告結束後,你跟他說:聲音要大一點。

學生OS:我也很想大聲啊,但我不知道怎麼大聲說話

那到底要怎麼好好說話呢,依柔老師介紹兩個實用又具體的方法:
1.下顎打開,就能讓音量變大(收回時兩階段收回)

2.嘴唇要有力氣



除了兩個實用技巧,依柔老師談到一個我很喜歡的觀念:

如果我們不刻意要求自己和他人的發音,想說能聽懂就可以,在平日缺少練習,那麼到了關鍵時刻,聲音就沒辦法幫助我們;反而會因為不夠清楚的聲音,讓人覺得我們不專業(我是用自己的理解敘述,有錯誤請指正)

每個人的聲音

每個人的聲音都有自己的特質,也都有自己的苦惱。但是經過對症下藥的練習,大家的聲音都能被調整得更好。


以我來說,我在聲音方面的困擾,其實是咬字很清楚但很平,沒有高低起伏,導致聲音缺乏表情,聽久了真的會很累(我是說學生啦,我自己講得很開心)
依柔老師給我的建議是,我說話是一個字一個字斷開,不是一句話才斷開,所以說話缺乏圓滑線。我必須要以「句」為單位來說話。接下來這個練習的建議我非常喜歡:老師請我有空多唱歌,因為唱歌我們一定是一個句子唱完才會換氣~~是不是好開心(疫情後揪我唱歌去吧)

這個建議打開了我的周哈里窗。我知道自己之所以常被說字正腔圓,但不會有人被我的聲音迷住的原因了。

這部分練習有趣的地方是:每個人都希望有抑揚頓挫的聲音,但每個人要達到這個希望,練習的方法卻各自有異。有些夥伴是氣太滿,有些是氣不足,有些是兩頰要往後拉......

其實各種學習都是這樣的吧,即使目標一樣,我們要達到目標的方法卻不一樣

共通原則

以聲傳情,每個人有自己的修煉,也有共通原則。(其實學任何技能,都有同樣的道理)此處的共通原則可以分成兩區塊,第一是從大多數人共同目標出發,第二是聲音表達的基本功。




大多數人想要練習發聲(或者說我認識的許多女性佼佼者),就是希望自己的聲音是「溫柔而堅定」;因為邏輯清楚的聲音傳遞,常常一不小心就變成氣勢凌厲,缺發親和力。

依柔老師給我們的建議就是「放氣」,至於氣要怎麼放,怎麼滿,當然要觀賞老師的教學影片囉

說話咬字不清楚又怪腔怪調


聲音的基本功,包含發聲各個相關部位的運動,這些運動都不難,以後早上起床我都要操練一遍。

說出好聲音


這一段對我而言最受用的就是表達聲音的七種對比方式,原本我都只使用其中四種來指導學生朗讀,現在有更多好工具,期待新學年能讓學生在朗讀比賽奪得好成績

到這都是課程分享,接下來就是個人感想了

好好說話,是為了守護彼此的關係

在與我比較親密的人際關係網中,好好溝通對我來說一直是艱難的工作。我傳遞的情感還滿常被誤會,然後我也會誤會對方的意思。因此我非常喜歡老師說「說話時,不要把情緒的決定權交給對方」,對我而言,這就是「我的情緒,我作主」,當我能把話語傳遞的誤會值降到最低,其實不也是在守護所有我珍視的關係嗎?

再者,其實觀察自己的聲音,也是往自己內在探索,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。我快四十歲了,孔子說:「四十不惑」,那個不惑,可能是我們真的透過內在探索,了解自己吧。

外在的知識學習當然讓人大呼過癮,但拒絕往自己內心探索的人生,一定會在某個時候被迫停下來,思考
(我覺得教聲音表達的老師,有時根本算命師來著)


所有的技能學習,都是習慣養成思維的建立

這是我第二個感想。如果前一個感想是感性表述,這個感想就是我試圖建立自己的認知模組。說真的,兩個小時的課,再怎麼驚艷,沒有事後的思考和練習,有天還是會消失在風裡(八小時的課外加演練,比較有可能學到骨子)

練習自己的聲音,和其他技能一樣,必須透過「養成習慣」的路徑來內化。

很喜歡今天這場學習,讓我在綿綿細雨的週六,聽見了自己內心滴答滴答的聲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