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

《詩經》:中國文學的搖籃;幼兒文學的搖籃

身為一位國文老師,我最常被親朋好友問的問題是:「小孩作文寫不好,怎麼辦?」
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很好,但也是個很大的問題,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指出一條康莊大道的。當我試著對發問者長篇大論時,卻發現,正常人是沒這種耐心聆聽的(我後來完全理解,就像我也不耐煩聽什麼火箭原理

但,滿足目標觀眾的需求,是我一直在嘗試挑戰的事情。恰巧我也發現,五歲的霏霏,語言表述很完整,時不時還會說出一些像詩一般的句子。所以我不負責任的推論:或許是平常生活中的引導見效了吧~~






以下要分享的,就是我日常生活中,和霏霏做的口語表達練習。這些練習有以下特色:

一、不需要花任何金錢,爸媽只需要動口就可以了
二、實施容易,只要把握一些對話的技巧,每次的對話都可以是口語表達訓練
三、風險低。這幾個小技巧,如果成功,對孩子日後文字感受度會頗有幫助(據說這樣國小寫國語選擇題會比較得心應手);如果不成功,恩,他最多就是原來的樣子,哈~~(那也很好啊)

當然,也有以下限制
一、這只是讓孩子的表達更有文學性,針對邏輯理性的推理,沒有特別療效(這會是另一套訓練)
二、這只是「句子」的練習,無法保證孩子寫文章時會寫得很好(因為霏霏目前不太認識字,也不會寫字)


如果你有興趣和孩子一起增進口語的文學性,就,來看看接下來的分享吧

《詩經》,練習靈感的來源:

高中國文老師都知道,講《詩經》時,要提到它是中國文學之祖,以及詩經的寫作方法是「賦比興」

換句話說,賦,比,興三種文學表達的技巧,其實是最直覺性的,也是我們在培養孩子文學能力時,最好的敲門磚


賦,就是直接描述。我們可以跟孩子說:「寶貝,妳好漂亮」
比:就是譬喻。我們可以這麼說:「寶貝,妳像花一樣漂亮

興:是聯想法。我們可以說:「寶貝,我看到花就會想到妳」


賦的運用:描述情緒和物體

針對一件事情直接描述,是表達中最基本的。這部分我的日常操作其實是來自兒科醫生的建議:幫孩子標記情緒

什麼是幫孩子標記情緒呢?就是當小孩情緒失控時,可以試著去推測孩子腦中的情緒,是生氣?是害怕?是緊張?並開口詢問孩子,和他一起核對他的情緒。
標記情緒的部分,有部很經典的電影「腦筋急轉彎」可以和孩子一起觀賞。霏霏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,真的陷入一種思考的狀態,最後還哭了,可見這部電影對孩子的衝擊。他說他覺得自己很多放在心裡沒講出來的東西,被卡通演出來了

幾次之後,也可以讓孩子自己表達自己的情緒。讓他清楚地說出來,再問他原因。例如「你說你剛剛很生氣,為什麼很生氣呢?可以說出來,讓媽媽跟你一起想辦法嗎」?

在這種狀況下,霏霏大多能夠說出完整的心情描述:「媽媽,我剛剛尖叫的原因是因為我很生氣,因為我在跟你講話,可是你沒認真聽,一直在滑手機。
(底下當然會展開一連串的對話,有興趣的捧有們也可以去看和「薩提爾對話模式」有關的書籍。但我其實是煞提爾對話練習的初學者,也沒把握自己做得很好)

除了對話以外,在家裡也可以隨手拿起一樣東西,和孩子一人一句,一起練習描述它的外觀,例如積木,可以觀察顏色,形狀,摸起來的觸感,大小,稜角的弧度等等等等。

比的運用:從相似點開始

譬喻的練習,可以從相似點開始玩起。在陪孩子的時候,盡量鼓勵他把A物和B物連結在一起。

例如,霏霏還滿愛「哀哀叫」。所以我就會問她:「房間裡有沒有什麼東西跟你一樣很愛哀哀叫啊?」

這樣通常能轉移她的注意力,她環視房間後,會跟我說:「媽媽,電風扇跟我一樣會哀哀叫」


前幾天,她忽然深情款款的對我說:「媽媽,你知道我為什麼會一直往你身上靠嗎?因為你就像是地球,有地心引力,會把我吸過去。

當下我感動的不是她的愛,而是她懂什麼是地心引力,以及她譬喻的能力(這媽媽會不會有點搞錯方向)

(高中生玩的就是進階版:強迫組合。這部分之後可以再來分享)

興的運用:讓身邊的事物活起來

在文學中,比和興的分野一直眾說紛紜。但這不是幼兒文學要討論的是,所以我姑且把「興」視為一種「擬人化的聯想力」,也就是:先擬人,再聯想(好弱的解釋==)

實施上很簡單,就是讓孩子身邊的事物是「活的」。比如孩子的棉被,娃娃,可以有名字,也可以有個性,也可以做許多事。這算是聯想的暖身,當孩子覺得「它」們是活的,比較容易對他們投入感情,覺得有親切感。額外的好處,是孩子會更珍惜東西。

擬人化之後,就可以問孩子:「小鳥在樹上聊天,你有沒有想到什麼?」孩子的答案通常滿讓人欣喜的,他們可能會說:「跟我和XXX在聊天很像啊,一直講一直講,哈哈哈」
(「關關雎鳩,在河之舟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」不就是這樣來的嗎?)

孩子習慣這種玩法後,就可以抽掉「擬人」的鷹架,直接做聯想。有次我問霏霏:「醬糊黏黏的,會讓你想到什麼啊」,她的回答是:「會讓我想到,我想用醬糊把我的心和媽媽的心黏在一起啊」(這句話可能不是文學定義中標準的「興」,但我覺得這個聯想好棒。)



從生活中,培養孩子的文學感受

幼兒發展的研究中,有提到0~6歲,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(一開始這樣主張的好像是蒙特梭利【點我】。但後來也有不少研究支持?)。這時候浸潤到孩子生命中的東西收效最大。

育兒專家白袍旅人也有提到要多跟孩子對話的概念(請多跟孩子說話吧


多跟孩子說說話,從直白描述開始,慢慢加如譬喻和聯想,生活中,多了文學的調劑,也是件愉快的事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