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

魯蛇的逆襲,靠的就是一個字:讀〈馮諼客孟嘗君〉

高三上的時候,我會問問班上的同學:學了這麼多作者,你們最想跟高中國文課本中,哪一個古人交往啊?

天下第一等人,范仲淹嗎?不是,他太無趣了(只想著天下)。
最瀟灑迷人的蘇東坡嗎?不是,他太不安定了。

苦哈哈的杜甫,耍心機的曹丕,也都不是同學的菜。

唯一會讓學生考慮的例外,就是脾氣好,又有錢的孟嘗君。

孟嘗君的好,一來要感謝他自己,能從父親最討厭,想除掉的孩子,一步步化險為夷,成為父親爵位的繼承人:孟嘗君無論如何,不是個省油的燈
二來要感謝他父親,齊國宗室大臣的背景可不僅僅是說來唬人,確實是有錢有勢,也讓孟嘗君「有錢就能任性」
三來要感謝的,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角,馮諼——若沒有馮諼一開始的予取予求,怎麼能襯托出孟嘗君的有錢脾氣好呢?


如果說,孟嘗君的故事,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
(一)被排擠時也要奮力向上爬
(二)與其揮霍家產當俠客,不如多養些食客

(三)脾氣好一點,人緣跟著來

而〈馮諼客孟嘗君〉的主角馮諼,一開始他就是個作客在孟嘗君門下的魯蛇,但後來卻逆襲成功,反客為主(所以課文主角是馮諼不是孟嘗君),他靠的是哪一個字?他的所作所為,對現在的我們,又有什麼啟示?



啟示一:隱藏與露出

馮諼因為家裡窮,所以到孟嘗君門下當食客,希望餬口飯吃。面試的時候,馮諼明白的告訴孟嘗君:我沒有嗜好,也沒有專長。
就這樣,好客的孟嘗君雖然讓馮諼成為門下食客,但卻給他最普通的待遇,馮諼也樂得清閒,沒事就靠在門上唱歌,活像無賴。

有天,在薛地放高利貸的孟嘗君(薛,是孟嘗君的封地),要找門下食客去收債。
收債,等於是要把別人放在口袋裡的錢掏出來,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此時馮諼卻舉起了手,說:「我願意」

接著,馮諼開始嶄露出他的才能。他為孟嘗君得到了薛地人民的擁戴;他替孟嘗君鞏固了政治上的地位,成為孟嘗君最信任的左右手。

故事說到這裡,我會問學生,馮諼如何打造自己?這對你之後面試或求職有什麼啟發?

學生A:「老師,面試不能用這招啦~~」
學生B:「馮諼在最容易表現的時候不表現,但在有挑戰性的時候才表現,反差大容易被注意」


A生和B生的回答,歸納出的觀點是:雖然面試時,不適合使用「客無能客無好」的答辯;可是,平時默默準備,觀察形勢,然後在關鍵時刻表現自己,其實是有效的生存之道。

每次讀到馮諼這種「隱藏」自我的技巧,都會讓我想到自己第一年任教職時,內心想要表現自己,於是讓人覺得我什麼都會,下場就是很多很多的工作落到我頭上,我疲於奔命在五花八門的工作之間,對於自己最在乎的教學,反而沒能顧好

讓自己擁有好實力,並且適度隱藏,並不是為了謙虛,一來是因為能夠在最想發揮的地方全心投入,不被太多其他事干擾;二來也是因為,「製造反差」容易讓人印象深刻。

啟示二:行動與風險

上一段提到,馮諼幫孟嘗君得到薛地人民的擁戴;替孟嘗君鞏固了政治上的地位,這一段過程,就是著名的「狡兔三窟」

馮諼幫孟嘗君收債的時候,先把欠債的人民集合起來,確認債款後,便一把火燒了債券。因為他覺得,孟嘗君可能需要這筆錢,但一個領導者,孟嘗君更需要的是「民心」。燒債券買來薛地人民對孟嘗君的感激,是一筆划算的生意。
馮諼這個奇招最後奏效了,一年後,孟嘗君雖被罷免相位,但他擁有薛地人民的愛戴作為東山再起的基礎。
這就是第一窟「焚券市義」


接著,馮諼跑到魏國,告訴急於富國強兵魏惠王,只要重用孟嘗君,就能達成願望。魏惠王心動了,與此同時,罷免孟嘗君的齊湣王也緊張了,如果孟嘗君狹帶著超人氣跑到魏國,對齊國的安危也將帶來影響。所以齊湣王只好跟孟嘗君道歉,請他重回齊國當宰相。
這就是第二窟「挟外援以自重」


孟嘗君重登相位後,馮諼要他趁著這個時機點(齊王得聽他的),要求把國家最重要的宗廟(總統府的概念),遷到薛地。國家重鎮簽到薛地,同時也鞏固了孟嘗君的地位。
這就是第三窟「立廟於薛」

以往我講這三窟,很喜歡用「愛情三計」連結。如果今天A想要擄獲B的心,首先他(她)要從B身邊的朋友下手,收買民心,提高他(她)在B心中的地位,這就是第一計

接著,他(她 )要設法形塑自己人氣很旺的真(假)相。例如,A假裝跟C走得很近,感覺很親密,製造B的緊張感,這就是第二計

最後,當B對A表白,A可以要求要公開在臉書,或是見對方的朋友等等,確立自己正牌情人的地位。

不過今年上〈馮諼客孟嘗君〉,我加入了另一個概念:風險
會加入這個概念,其實是跟永春高中的葉淑芬老師學的(有興趣的捧友就自行請教葉老師吧)


馮諼的三窟,因為成功而被傳頌,但這也陷入了以成敗論英雄的誤區。其實馮諼這些做法,都有風險
我讓學生討論這幾件事情有可能產生的風險,以及他們最後的決策。


原以為學生找出風險後,會對馮諼的做法有所質疑,但他們認為,只要評估的結果,成功的效益大於失敗的風險,就值得一試。
這讓我想到《爆裂—— 未來社會的九大生存原則》這本書提到的「風險優於安全」,理由是「如果想在未來社會生活的更好,那麼可行的一種途徑,就是棄自己過分的安全感,積極擁抱風險、擁抱變化」

適度的擁抱風險,在混亂的時代,已成一種需要。很高興學生已有這樣的認知。不過下回,我應該要再問他們:「如果失敗了,你的備案是什麼」?

啟示三:混亂與晉升

孟嘗君家財萬貫,不管在任何時代都有優勢,
那麼窮人該怎麼脫貧呢?在台灣的早期,那個安定的年代,「考試」是窮人翻身的黃金方法,但現在,沒有人能夠掛保證,成績和成就間的關係。於是,那窮人該怎麼翻身呢?這個問題又浮出檯面。

看完《階級世代》之後,我一度頗為絕望。這個社會,好像只能朝M型化發展了,窮人家的孩子,資源的限制壓住了他的視野,階級複製似乎無可避免。

不過讀完〈馮諼客孟嘗君〉,我又燃起了一種樂觀。貧困的馮諼,憑藉自己的本事,在混亂的戰國時代往上爬。

而同樣是在混亂時期的台灣社會,究竟會像魏晉時代一樣,呈現一種階級固化,頹廢美學的風尚;又或者是像戰國一樣,充滿活力,帶來另一波的人才流動呢?(戰國和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兩個比較長期的亂世)


我當然希望答案是後者。與其說馮諼的故事,是一個貧困之子向上攀升的過程,不如說是一個「英雄不怕出生低,就怕你沒有『策』」的勵志短篇。

是的,魯蛇逆襲的那一個字,就是「策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