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

〈過秦論〉:一篇被忽略了的小說範本,文學創作指南

賈誼懷才不遇的原因?

一年的最後一天,來發一篇不按牌理出牌的課文賞析。我們來談談懷才不遇的天才少年,賈誼。試圖用一個奇特的角度,解釋賈誼懷才不遇的原因XD

賈誼是天才型的少年,對於政治有著一腔熱血(噴發),一開始也得到了漢文帝的信任,但最後仕途卻不甚順利,先是被貶到長沙,好不容易能夠回到京城,當上梁懷王的老師,卻碰上梁懷王墜馬而死的意外,最後再自責和自傷中過世,那年,他才33 歲。

後代論者,有人同理賈誼的懷才不遇,李商隱就曾說

室求賢訪逐臣,賈生才調更無倫。 
可憐夜半虛前席,不問蒼生問鬼神
也有人覺得賈誼氣量狹小,例如蘇東坡:
夫謀之一不見用,則安知終不復用也?不知默默以待其變,而自殘至此。嗚呼!賈生志大而量小,纔有餘而識不足也(就是說賈誼度量小的意思 


以上皆是古人所言,高中生能認識賈誼,主要還是來自於高中國文課本中的〈過秦論〉,這篇被高中國文課本賦予極高的評價。這些評價可以歸結為兩點:第一,這是一篇史論(政論),藉由檢討秦的亡國,作為漢朝的警惕;第二,這篇文章透過對比,凸顯「治天下需行仁政」的道理。

但這樣讀〈過秦論〉,很容易忽略過秦論的文學色彩,因此接下來我想從「三種文學對比」、「兩種史論對比」來讀〈過秦論〉,並且從中為賈誼懷才不遇的原因,增添一筆談資。


圖片來源:https://reurl.cc/2ZxO9

三種文學對比

對比,是寫論說文中,很常用到的「論證」方法。常見的對比是正反對比:給你一顆西瓜和一顆臭掉的蕃茄,好壞非常明顯。
可是更加高明的寫作,對於「對比」的掌握,卻往往能在說理當中,看見波瀾起伏的文學之美。
〈過秦論〉的對比,最精彩之處就是它不依循最常見的正反對比,而是以「強強對比」,「強弱對比(弱勝強敗)」,「高低對比」造成衝突,引發懸念,進一步推出結論。

關於「強強對比」,〈過秦論〉是這樣呈現的:

(六國)嘗以什倍之地,百萬之衆,叩關而攻秦。秦人開關延敵,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。秦無亡矢遺鏃之費,而天下諸侯已困矣。
六國如此強大,秦國居然能彈指間將他們擊潰,可見秦國的強大;如果我們用〈延禧攻略〉來理解,瓔珞的美就像六國,而順嬪的美就像秦國。瓔珞已是美麗不可方物,但居然不能跟順嬪相比,就更讓人不能輕視順嬪的美麗了。
關於 「強弱對比(弱勝強敗)」的對比,〈過秦論〉裡是這麼營造的:

陳涉,甕牖繩樞之子,氓隸之人,而遷徙之徒也。材能不及中人,非有仲尼、墨翟之賢,陶朱猗頓之富,躡足行伍之閒,崛起阡陌之中,率罷弊之卒,將數百之衆,轉而攻秦。斬木為兵,揭竿為旗,天下雲集而響應,贏糧而景從,山東豪俊,遂並起而亡秦族矣。
秦國如此強大,但卻被陳涉這樣毫不起眼的小卒動搖根本,招致滅亡。這次我們用通俗言情小說來做說明:女配角艷冠群芳,女主角只是平凡無奇的女子,偏偏男主角最後選擇的是女主角。
這類的言情劇,雖說是老戲碼,但總是百看不厭;賈誼在兩千多年前,居然就知道要聚焦在「陳涉」這個畫面,來呈現秦的滅亡,差不多是言情小說的開山鼻祖了(?)
我都覺得賈誼如果生在明清之際,應該是知名的小說家吧。


而高低對比的篇章呈現,也是十分精彩。賈誼先把秦國的強大推到最顛峰,萬夫莫敵之姿,而後在那麼高的地方,安排秦的陡然直落,迅速滅亡。這一幕也是精彩小說的重要元素之一:巨富一夕間傾家蕩產、紅顏少女朝如青絲暮成雪。

從這個角度來看,〈過秦論〉更像是一篇文學作品,小說範本,對比的運用相當引人入勝。我在課堂上,曾經要求學生任意選用其中一種對比手法,創作小說極短篇,這也算是一種課文搭配作文的模式吧。

兩種史論對比

關於秦朝的滅亡,〈過秦論〉只給了十個字:「仁義不施,攻守之勢異也」

這句話是對的,但也是不精確的。即使不失仁義,也不會在十五年間就滅亡(?),而攻守之勢異也,若只是單純的解釋成「攻天下需靠武力,得天下需行仁政」,似乎也稱不上是什麼歷史警惕,只是老生常談罷了。

那麼,秦朝究竟為什麼那麼快滅亡呢?我讓學生看了兩段史料(影音);一段是來自於呂世浩《秦始皇:一場思辨之旅》;另一段則是羅振宇:「誰殺死了秦帝國」。


呂世浩從道德的角度來評論秦始皇的自取滅亡。但講的不是仁義,而是「秦始皇的失敗,就從他的驕傲而來(因為他覺得自己比任何人厲害,於是從不納諫言,到自欺欺人)」,乍聽之下有點八股,但我還滿喜歡他後來的延伸:「如果我們總是自以為是,而聽不下那些(我們認為)不如自己的人的話,那我們和秦始皇有何不同?」



截圖中,呂老師的表情好可愛XD

相較於呂世浩從道德的角度,羅振宇介紹《秦殤》這本書時,則從制度的角度解釋秦朝的滅亡。簡單來說,秦朝是死於「大有大的難處」,他用統治小地方的方法來治理一整個帝國,當然處處制肘,羅振宇說了一個很傳神的比喻「是一個瘦子吃成胖子,活活把自己撐死的」



番外篇,白袍旅人也有一篇討論的文章,裡頭所談到的重點是「理想主義」(主要是談到項羽的時候),有興趣的捧友可以一併參看,連結在文章最後。

以上兩種說法,在理智上你認同哪一個?在人生啟示上,你又認同何者呢?

第三輪教〈過秦論〉的啟發

這算是我第三次教這篇課文(平均三年教一次)。第一次時候,用的是結構法,一邊講課文一邊畫課文結構,學生覺得清楚又明瞭,但是就沒有然後了;第二輪時,加入了羅振宇和呂世浩的資料,但處理得很粗糙,只是讓學生比比看他們比較喜歡哪個人的內容(「比較喜歡」這四個字,在教學上只是基礎,不能討論到這個層次就結束)
今年第三輪,因為這篇文文章不再是核心古文,教起來也就更放得開(?)


教學時,我不只談到文學的對比以及史論的對比,還談到了評價的對比(如何評價賈誼),賈誼明明擁有小說家的天賦,卻選成了仕途之路,難怪他總是感到懷才不遇。
人要走適合自己的路,算是我第三輪教學的意外啟發吧。

拉回正軌,我想說的是對「結構」這個教學法的處理。以前覺得只要處理教材本身的結構就好,慢慢的才發現,連教法的結構都必須處理,這是最難的。但有只有處理好,才有可能讓教學現場與理想現場盡可能同步。
我也只能督促自己在這方面下更多功夫了。

期待《教學的技術》。
扯得好遠,最後來放連結,雖然都和新年新氣象無關,但是,在這一年之際,風簷展書讀,好像也就能鑑往知來,更有智慧地走進2019

連結:

三大理由,國文再差,你也不該不讀〈諫逐客書〉(中集:利用社群認同和損失厭惡來進行說服)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