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

閱讀筆記六:你是學習者、教師、父母三種身分的其中一種嗎?來試試《刻意練習》吧

「我不想學數學了。數學好難,而且老師教得好無聊,我覺得我不是這塊料」
「學校學的東西我都沒有興趣,而且我根本不知道學這些東西要幹麻。為什麼老師上課不能像打電動一樣有趣呢」

如果你跟著我,來到教育的第一現場,訪問學生,一定不難聽到上述的論點。


在高壓教育以及快樂學習間,我們能不能有另一種選擇呢

讓天賦自由帶來的教育困境

這幾年最夯的教育理論,便是「讓天賦自由」。學校教育首先成為被檢討的對象:教育把所有的人塞入一樣的模子,扼殺了多元的天賦,學習變成痛苦的牢籠。真正的教育,應該讓孩子發展天賦,當孩子找到天賦,他便能在學習中得到快樂。

身為一個老師,我一直都贊成教師應該更努力讓教學變得更實用,有效,或是燃起學生學習的熱情。我也願意承認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。也批判「只看成績」的思維。

然而,另一方面,過度強調天賦自由,強調快樂學習,卻也使許多學生,以「無聊」「沒興趣」當擋箭牌,理直氣壯地拒絕學習。

說真的,學習的本質本來就不是快樂的。喜愛中文如我,也常唸書唸到覺得噁心想吐,也曾在眾人狂歡的跨年及聖誕夜,忍著無聊,一字一句的閱讀古籍,比對,歸納,只為了能在書海間找到一塊自己能夠發言的空間
教師無法改變學習「必須辛苦付出」的本質,充其量是透過設計,讓學習變稍加有趣,有挑戰性。

在高壓學習以及快樂學習間,我們能不能有其他的選擇呢?


在高壓練習和快樂學習間,我們還有另一種方法:刻意練習

刻意練習的原則及價值
刻意練習之父:安德斯‧艾瑞克森以及羅伯特‧普爾和出了一本書《刻意練習》,為快樂學習,高壓學習,甚至是「努力就能成功」的帶來的學習弊端,提出一套合理且可實施的解決方案

所謂刻意練習,是先有一個藍圖,然後往下設定具體的學習目標,然後再往下為每個具體學習設計具體可行的套路,在運用套路的過程中,學習者一邊檢視自己是否達成學習目標,一邊修正,從中建立起一套直覺(心智表徵)。最後學習者就可以照一套直覺,達到最初規劃的藍圖


打個不恰當的比方,這就好像我們從IKEA買回書櫃要自己組裝,組裝的成品就是藍圖,而說明書書上的步驟就是具體目標,而組裝零件就是套路。
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,一開始組裝時很不順手,先要知道成品的樣子,然後一邊看說明書,一邊使用零件,每次有錯誤就要再檢視自己是哪個環節出錯了,漏看了。
但組到後來,會越來越得心應手,甚至不需要說明書也能完成組裝,似乎有直覺告訴你該怎麼做。這種得心應手的感覺就是直覺(心智表徵)



刻意練習有有藍圖,有具體目標,有套路。就像組裝家具,有成品樣式,有說明書,有零件(來源

如果刻意練習是有具體目標和小套路的練習,它的價值就是:「避免快樂學習帶來的怠惰,也避免高壓學習帶來的反效果」。因為練習套路絕不會是輕鬆的,是需要一再修正的;但你總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往哪個方向前進

我是一位老師,也是一個媽媽,更是一個學習的人,因此看這本書時,我常在這三個角色間切換,問自己要如何利用刻意練習,要如何把這套方法導入教學,要如何用這個概念陪伴孩子
所以我把感受濃縮成以下三個


身為學習者:相信天賦,更要相信方法和你自己
《刻意練習》告訴我們,很多領域也許在初始時也許會因為天賦,智商的不同,而使學習成果有所不同。但能達到頂尖程度的人,都是經過大量而有效果的練習。
這讓我不會把自己侷限在「只有語文強」的自我認知中,我還想學很多事情:英文,上台簡報,肌力運動,這些都是我曾經以為自己沒天分,但現在發覺自己竟然有能力做得還不錯的事情。



身為教師:教能力比教知識更重要
《刻意練習》中提到,教能力比教知識更重要,因為能力可以運用,可以讓學習有效,可以檢視學生是否建立了直覺(心智表徵)。
在撰寫課程目標時,應寫下具體希望學生得到的能力,並以此設計教學步驟。
我曾聽過葉淑芬老師分享怎麼寫記敘文,就是一個非常棒的示範。
寫記敘文是藍圖,具體目標是「聚焦」,套路是「聚焦於人、聚焦於物、聚焦於一段關係」。
當時我把這份教案寫在部落格,轉貼的朋友都說:看著這份教案就真的能寫出一篇「聚焦的記敘文」

向前輩致敬:記敘文的寫作方式

身為父母:陪伴孩子嘗試投入和解決問題
身為父母,我們也許無法成為孩子進行刻意練習的指導老師,但能做的是:鼓勵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嘗試投入,而不是「不喜歡就再試別的」,投入也不是一股腦的苦練,而是鼓勵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尋求反饋,然後找出問題,解決問題。(這不容易,我有時就不太好意思問別人自己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。但我覺得,一個願意尋求反饋的人,更容易讓自己有「刻意練習」的機會)

願意努力,而且能找到有效的努力方法,會是在這迅速變遷的世代中,最寶貴的能力。而《刻意練習》提供很豐富的理論和方法,非常值得入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