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

一課一圖表的低調探險紀錄

視覺紀錄力的發想

一課一圖表,是我想要開發視覺紀錄力的一個實驗性質操作(稱不上課程,但偶爾會融入課程),想要開發這個系列主題,說到底還是和新課綱有關。

撇開嚴謹的學術性說法不談,就我理解這個時代,希望國文課教會學生的事情,依然可以分成兩個面向,第一是很厲害的去解讀文本——這大概是(當年)我們每個人考上老師的刷子。刷刷刷,讓聽的人讚嘆:「哇,你居然能解出這些意義」「哇,你這樣解釋,文章變得好精彩」,這很吃老師本身的學養,像我這種學養還不夠深厚,書看太少的人,只能夾緊尾巴,多讀書,少看韓劇,才能修成正果。

第二個就是閱讀與表達能力。說真的,我受的教育並未教我這些。不過身為一位希望能好好教學的老師,我依舊願意花時間學習與摸索。在表達力方面,我一開始把它分成:口語表達,影像表達,文案表達三部分,然後都設計了各種奇怪的課程,有些失敗收場,有些倒是有了不錯的進展。
後來我打算重新整頓我的表達力,分成口語表達,寫作表達和視覺紀錄表達。

沒錯,被我新增的元素,就是一課一圖表:視覺紀錄力。我希望在每一課的課程結束時,學生利用視覺紀錄自行去統整課文重點。也就是說,視覺紀錄是想訓練學生整合表達的能力,而不是畫畫能力。而在整合時加入圖像化,有助於整合者的深層理解以及觀看者的快速理解。(原理:雙碼理論)


視覺紀錄力的實施概況

雖然理想是一課一圖表,但是在實際操作時,還是只有部分課次執行。執行的課次分別是:
1. 項脊軒志(心智圖)

2. 桃花源記(冰山圖)

3. 墨子選——公輸 (階層圖)

4. 赤壁賦 (分類圖)(待補)
5. 左忠毅公軼事(分類圖)

6. 燭之武退秦師 (分類圖)


7. 陌上桑 (座標圖)


8. 出師表 (文氏圖)(人物關係圖)(待補)
9. 師說(人體記憶圖)


每次作業收過來,總是都有很令人驚艷的作品。我也就沾光放到臉書上。也都能獲得不錯的迴響。

更讓我覺得開心的是,從學生期末的回饋來看,他們並不排斥這份作業,甚至多數學生認為用圖像化的方式統整,確實能加深對課文的記憶。

這些回饋給了我繼續下去的信心。但自行檢討時,有個非常顯而易見的缺失:學生只是依照我的引導完成一課一圖表,並不是自己能依據文章的特性畫出圖表(我還沒有把圖表和圖像做很精確的劃分)(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反思也有提到這一點)

甚至是,有些夥伴問我怎麼想出這些圖表,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。其實就是一種「感覺」,我「覺得」這樣整理文本,能突顯文本的重點。

只憑感覺應該是教學中要避免犯下的錯誤,所以我也必須進行後設思考,想想自己到底基於什麼概念,而打算如此引導學生。

從訊息結構決定圖像

現在的想法以後必然還有修正空間,不過嘗試歸納,我應該是從文本內容訊息來決定要採用的圖像(而不是從文體)。大致上可以分成以下幾種:

一、結構圖(心智圖,樹狀圖之類的圖)

在文本內容有具體的關鍵字,具體的地點等,並從中發展思考的文本,例如:〈醉翁亭記〉(有關鍵字:樂),〈項脊軒志〉(具體地點:項脊軒)

二、流程圖 (時間軸)

文本內容順時而序,或是要整理事件脈絡時使用。例如〈晚遊六橋待月記〉,我當年就是使用時間軸上課(當年是哪招?)

三、對比圖(二維表格)

文本內容需要對比時使用。例如〈大同與小康〉,或是〈師說〉的對比論證等

四、分類圖(我自己取的)

文本有二到三個大重點需要放在一起看的時候適用。例如〈燭之武退秦師〉〈赤壁賦〉(看自然的水月,歷史的水月和哲理的水月)〈左忠毅公逸事〉(左光斗的忠毅與史可法的忠毅)

五、階層圖

文章的情感,事件發展具有層次性變化。例如〈墨子——公輸〉

六、冰山圖

文章深層意涵是閱讀重點時使用。例如〈桃花源記〉
(之前跟好友討論,她說〈醉翁亭記〉她會用冰山圖)

分成六個我覺得很夠了(應該說這是訊息表達的幾種基本形式)(可參閱:畫筆記)。我還會提醒自己注意的是,每一課要用什麼方法其實沒有絕對,而是老師和學生在下筆前必須釐清,我們最終採取哪個角度去記錄文本(有點像是同一課課文有很多種切入角度)

我預計在新學期的視覺表達力作業中,帶學生做上述回溯。一開始可以先和學生討論用哪種形式的圖像較佳,到後期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畫了(希望有這麼一天)

每一次的表達,都是在為新媒體的發展增加一次正能量

全盤想想,我設計的表達力課程,最終都會涉及怎麼用受眾能夠接受但又不低俗的方法,傳達含金量高的內容。雖然我也還在跌跌撞撞中,但這種表達方法在新媒體時代被高度需求,如果我能夠多在這條路上做些什麼,那麼新媒體(或者我說是社群媒體好了)竟更有可能讓我們走向更好的時代(?)而非變成注意力不到八秒的金魚腦XD

還是期許自己能成為好資訊的製造者。(有人看出來我很焦躁學科中心的作業嗎)


PS:人體記憶圖會另外寫一篇記錄XD

延伸閱讀:

黑漆漆的外表,難以執行的兼愛,墨子仍憑著這兩個舉動在歷史留名



3 則留言: